全文檢索
環境監控現實難題怎解?
時間:2016-06-20 13:28來源:環境報 作者:張普及 點擊:
次
環境監控現實難題怎解?
環境監控是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其目的是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改變傳統環境監測手段,運用新的通訊網絡技術對污染源及環境質量實施長期、連續、有效監測,使環保部門的環境管理工作達到監測科學、管理高效、執法公正,同時也是“互聯網+”在環境保護領域的重要體現。
環境監控面臨哪些障礙?
但從目前來看,環境監控工作面臨諸多限制因素。
首先,環境監控機構隊伍參差不齊。
如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有其特殊性,它是介于傳統的環境監察、環境監測的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同時又是環境信息化的一種體現。因此,各地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存在機構設置隸屬關系不一、機構名稱不一、職責劃分不一、權責清單不一等現象。
比如,有的與原環境信息機構整合建設,有的作為環境監察機構的一個內設職能部門。這些情況在實際工作指導和銜接過程中,造成諸多不便。同時,由于機構隸屬關系的多樣性,導致人員隊伍編制、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比如,懂監測的不懂計算機,懂網絡的不懂環境監察。而縣級環保部門由于建設初期未列入建設計劃和范圍,一直處于無人管理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的狀態。
其次,管理規范不完善。
環境自動監控工作開展以來,環境保護部相繼出臺了污染源監控各項規范和標準,但與實際工作還有一定差距。
一是比對監測頻次過低。按現行管理要求,國控源每季度開展一次比對監測、非國控源每年開展一次或以上。如遇上企業停產,則無法開展比對監測,這給污染源單位的造假留下了富余的時間。
二是第三方運營無經費來源。自動監控設施的第三方運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但是由于財政資金保障不足,第三方運營費用大部分仍來源于排污單位,這就導致運營機構“拿了別人的手軟”,容易與業主單位成為利益共同體。
三是目標考核導向不明。為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將考核指標由原來的單純考核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增加了減排監測體系考核,對國控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傳輸率、企業自動監測公布率和監督性監測公布率的達標情況列入“一票否決”。個別地方政府或環保部門為了減排目標的完成,想法設法提高幾項考核指標,甚至出現政府或環保部門和污染源單位“共同作戰”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環境監控工作的權威性。
環境監控應如何開展?
筆者認為,環境監控工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破解環境監控的現實問題:
第一,推進機構標準化建設。機構建設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礎,相關部門應盡快修訂新的《環境監控中心建設規范》,明確提出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軟硬件條件等各類標準。要完善頂層設計,指導各地相關能力建設。
第二,整合相近業務能力。環境監控工作是“互聯網+”在環保領域的具體體現和實踐。面對 “機構和編制只減不增的目標”,各地在實地建設過程中,要以“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為指引,建議整合環保業務范圍內涉及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機構,如污染源自動監控、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機動車尾氣監控、應急指揮平臺、衛星遙感監測等,從而形成“大監控”格局。讓環境監控中心成為環保部門的信息中心、數據中心和資源中心,為環保行政決策提供數據基礎。
第三,完善人員經費保障。“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完成后,要保證監控中心的有效運行,僅僅靠業務人員是不夠的。必須建立業務和技術結構合理、骨干穩定、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工作隊伍。尤其要注重既懂計算機技術又懂環保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要保證監控中心正常業務經費的財政供給和保障,避免因第三方運營、比對監測工作經費依附于污染源單位等情況而導致無法有效開展工作,甚至讓運營機構或監測機構成為污染源單位“賢內助”的尷尬局面。
第四,修訂完善相關標準規范。相關部門要出臺相關標準規范,繼續明確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第三方運營機構的責任和義務,避免責任不清、推諉扯皮的現象發生。加密污染源自動監控比對監測頻次,減少排污單位弄虛作假的時間。修訂比對監測技術規范誤差范圍標準,解決實際工作中面臨不符合技術規范等問題。
|
相關文章
- 《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水處理(試行)》(HJ 978-2018):環保司解讀發布2018-11-20
- 關于《無機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3—2015)修改單2020-12-31
- 關于《鋼鐵燒結、球團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8662—2012)修改單2020-12-31
- 關于《軋鋼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8665—2012)修改單2020-12-31
- 視頻丨格拉斯哥COP26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接受中外媒體采訪2021-11-11
- 工業廢水零排放的宏觀環境政策有哪些?2023-07-05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