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控制區政策的作用何在?
■上海港實施排放控制區政策后,港區及沿岸城區PM2.5中硫酸鹽和其他含硫組分有所降低。
問:排放控制區政策對PM2.5治理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哪方面?
張艷:目前我國航運船舶使用的燃油中,最大的特點是含硫量高。我國在機動車治理上已經把硫排放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而船舶的排放控制現在剛剛起步,硫的排放依然在較高水平。因此,《方案》中明確規定了要在排放控制區使用低硫油。
低硫油顧名思義,就是硫含量比較低,油品品質遠高于重油的油。許多研究表明,隨著硫含量的降低,顆粒物排放也會降低。目前,硫酸鹽是大部分城市PM2.5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海市為例,硫酸鹽在PM2.5中的占比達20%左右,在長三角區域也基本是這個水平。使用低硫油可以降低PM2.5中的硫酸鹽含量,從而降低PM2.5的濃度。
問:在落實排放控制區政策方面,長三角區域走在全國前列。在2016年4 月 1 日就提前實施了這一政策。如今即將滿一年,執行情況如何?對環境空氣質量產生了什么影響?
張艷:《方案》要求2017年1月1日開始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水域核心港口實施,而長三角區域已在2016年4月1日率先要求核心港口船舶靠港停泊期間使用含硫量不高于0.5%m/m的低硫油。上海港在2016年2月17日發布了《上海港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工作方案》,從2016年4月1日開始要求靠港停泊期間的船舶使用低硫油。
通過在上海港區和陸地站點長期監測的數據,我們發現,上海港實施排放控制區政策后,港區及沿岸城區PM2.5中硫酸鹽和其他含硫組分有所降低,且比硝酸鹽下降更為明顯,這可能與排放控制區政策有關。
問:設立排放控制區、在排放控制區內使用低硫燃油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請問國外有沒有關于排放控制區政策對PM2.5影響的數據?能否舉例說明?
張艷:國外確實起步比較早,舉一個例子。美國加州的奧克蘭港和周邊舊金山灣區域是從2009年6月開始實施排放控制區政策的。在政策實施后,從4個城市站點、兩個郊區站點的監測數據發現,二氧化硫濃度下降了28%~72%(具體程度與距離航道遠近有關);舊金山灣的城市監測站點顯示,PM2.5濃度降低了2.5%~3.7%(0.23μg/m3~0.33μg/m3),主要是由于硫酸鹽濃度的下降。
還有一組數據顯示,美國加州實施排放控制區政策后,船舶排放對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與政策實施前相比,下降了30%~52%(0.09μg/m3~0.78μg/m3)。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實施排放控制區政策對PM2.5的防控確實有很大貢獻。
問:在研究國外實施排放控制區政策時,有沒有發現什么缺點或不利影響?我們在今后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避免或盡快解決哪些問題?
張艷:目前搜集到的信息資料顯示,缺點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這4方面是環環相扣的。首先是燃油價格的增長,低硫燃油比重油貴很多(有的可達到70%~80%),主要原因是餾分油產品及脫硫過程中消耗的成本。這就帶來了第二個問題,船運成本增加了。按照一般的情景預估,船運成本增加了25.5%,最高可達30.6%(平均船速為18.5節的情況下)。
第三,運價提升。對于傳統的短距離海運,運價估計提升8% ~13% ,最高甚至可達 20%。最后,會帶來運輸方式的改變。考慮到短海運輸成本的增加,一些貿易路線可能就不會選擇這種運輸方式。客戶會更傾向選擇卡車運輸,短海運輸容易失去競爭力。
總之,使用低硫油、岸電和尾氣后處理裝置等都會提高船舶的運營成本,一些貿易路線的航運服務失去競爭力,可能會使部分不能適應新要求的船舶和航運企業被淘汰。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樣也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
問:我國目前實施排放控制區政策需要注意什么?下一步如何推動?
張艷:我國正在實施的排放控制區制度,設立的3個排放控制區彼此間分散、獨立,但船舶航線上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是連續的,待將來條件逐漸發展成熟后,預期是要連在一起的。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將在2019年對《方案》進行一次評估,再決定下一步如何將《方案》繼續推進,如是否擴大排放控制區地理范圍等。
此外,對船舶排放的控制應該按照船舶分類差別化治理。船舶可以分為很多種類,例如遠洋船舶、內貿船舶、內河船等,排放控制區政策對不同類型船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船舶的種類、各類型船舶使用的燃油情況、排放的污染物情況等,我們現在已有的研究還比較少,應該盡快填補空白。
還有一點,船舶排放對沿海城市大氣污染的貢獻情況、船舶排放的污染煙羽擴散過程,以及船舶煙羽在傳輸途徑上的化學演變過程,這些課題目前在國內仍然缺乏系統性的研究。關于船舶排放的研究在未來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從而更好地為區域霧霾污染控制和我國船舶排放控制區的劃定提供科學依據。
原標題:加快系統研究和控制船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