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節能環保“十三五”規劃綱要
時間:2016-03-21 13:57來源:新華社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節能環保“十三五”規劃綱要
![]()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態環境
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第四十二章 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
強化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體功能區政策體系,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
第一節 推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推動形成以“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以“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以“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以及可持續的海洋空間開發格局。合理控制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增加生態空間。推動優化開發區域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優化空間開發結構,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動重點開發區域集聚產業和人口,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覆蓋范圍,加大禁止開發區域保護力度。
第二節 健全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體系
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定位要求,健全差別化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流動、土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實行分類考核的績效評價辦法。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區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第三節 建立空間治理體系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建立國家空間規劃體系,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完善國土空間開發許可制度。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接近或達到警戒線的地區實行限制性措施。實施土地、礦產等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和監測工程。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能力,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
第四十三章 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綜合效益。
第一節 全面推動能源節約
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實施鍋爐(窯爐)、照明、電機系統升級改造及余熱暖民等重點工程。大力開發、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開展重大技術示范。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和節能自愿活動,推動能源管理體系、計量體系和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開展能源評審和績效評價。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計劃。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推進能源綜合梯級利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第二節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對水資源短缺地區實行更嚴格的產業準入、取用水定額控制。加快農業、工業、城鎮節水改造,扎實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開展節水綜合改造示范。加強重點用水單位監管,鼓勵一水多用、優水優用、分質利用。建立水效標識制度,推廣節水技術和產品。加快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工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
第三節 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無序擴張。有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低丘緩坡土地開發利用,推進建設用地多功能開發、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促進空置樓宇、廠房等存量資源再利用。嚴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建立收儲制度,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開展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查評價。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20%。
第四節 加強礦產資源節約和管理
強化礦產資源規劃管控,嚴格分區管理、總量控制和開采準入制度,加強復合礦區開發的統籌協調。支持礦山企業技術和工藝改造,引導小型礦山兼并重組,關閉技術落后、破壞環境的礦山。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礦產資源保護和儲備工程,提高礦產資源開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完善優勢礦產限產保值機制。建立礦產資源國家權益金制度,健全礦產資源稅費制度。開展找礦突破行動。
第五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加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按照物質流和關聯度統籌產業布局,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建設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示范區,促進企業間、園區內、產業間耦合共生。推進城市礦山開發利用,做好工業固廢等大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建設城市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和廢舊紡織品等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系統,規范發展再制造。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
第六節 倡導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
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消費,制止奢靡之風。在生產、流通、倉儲、消費各環節落實全面節約要求。管住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推廣城市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服務系統。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
第七節 建立健全資源高效利用機制
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強化目標責任,完善市場調節、標準控制和考核監管。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健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體系,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實現重點行業、設備節能標準全覆蓋。強化節能評估審查和節能監察。建立健全中央對地方節能環保考核和獎勵機制,進一步擴大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建立統一規范的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出讓平臺。組織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
專欄16 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重大工程
(一)全民節能行動
推進節能產品和服務進企業、進家庭。以六大高耗能行業為重點實施工業能效趕超計劃,支持500家重點用能單位開展能效綜合提升示范。組織能量系統優化、電機系統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綠色照明等重點工程。
(二)全民節水行動
開展節水型社會綜合示范。在100個城市開展分區計量、漏損節水改造。鼓勵中水替代、廢水深度處理和回用,推進五大高耗水行業和園區節水改造。實施100個合同節水管理示范試點。推廣節水器具,鼓勵居民更換不符合節水標準用水器具。實施海島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實施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工程。
(三)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健全調查評價技術體系,建立涵蓋城市、開發區、高校、村鎮的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國家級數據庫,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四)綠色礦山與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
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著力推進技術、產業和管理模式創新,引領傳統礦業轉型升級。在資源富集、管理創新能力強的地區,選擇50個重點地區開展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
(五)循環發展引領
推動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建設50個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在100個地級以上城市布局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城市廢棄物在線回收、園區資源管理、廢棄物交易等平臺。
第四十四章 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
創新環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第一節 深入實施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制定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計劃,嚴格落實約束性指標,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25%,加大重點地區細顆粒物污染治理力度。構建機動車船和燃料油環保達標監管體系。提高城市燃氣化率。強化道路、施工等揚塵監管,禁止秸稈露天焚燒。加強重點流域、海域綜合治理,嚴格保護良好水體和飲用水水源,加強水質較差湖泊綜合治理與改善。推進水功能區分區管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0%以上。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和綜合防治。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分級防治,優先保護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安全,切實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
第二節 大力推進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減排
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完善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加強工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公布未達標企業名單,實施限期整改。城市建成區內污染嚴重企業實施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開展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改革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控制,全國排放總量下降10%以上。對中小型燃煤設施、城中村和城鄉結合區域等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沿海和匯入富營養化湖庫的河流沿線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施總氮排放總量控制。實施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
第三節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
實施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加大重點區域、有色等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和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建設。推進核設施安全改進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
第四節 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收運系統,提高垃圾焚燒處理率,做好垃圾滲濾液處理處置;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改造,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達標運行,城市、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85%。建立全國統一、全面覆蓋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測監控系統,推進環境保護大數據建設。
第五節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
切實落實地方政府環境責任,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建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機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推行全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和城鄉協同治理模式。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統一監管,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嚴格環保執法,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強化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記錄和違法排污黑名單制度,強化企業污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和環境信息公開,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實行領導干部環境保護責任離任審計。
專欄17 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
(一)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
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造紙、印染、氮肥、制糖等行業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進行改造。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項目。限期改造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淘汰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完成3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脫硫脫硝除塵改造、鋼鐵行業燒結機脫硫改造、水泥行業脫硝改造。淘汰高汞催化劑乙炔法生產聚氯乙烯工藝。
(二)大氣環境治理
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地區為重點,控制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推進重點城市“煤改氣”工程,新增用氣450億立方米,替代燃煤鍋爐18.9萬蒸噸。開展石化及化工企業、加油站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實施國Ⅵ排放標準和相應油品標準。推進油罐車、儲油庫油氣回收治理。
(三)水環境治理
對江河源頭及378個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江河湖庫實施嚴格保護。實施重要江河湖庫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完成重要飲用水源達標建設。實施太湖、洞庭湖、滇池、巢湖、鄱陽湖、白洋淀、烏梁素海、呼倫湖、艾比湖等重點湖泊水污染治理和長江中下游、珠三角等河湖內源治理,推進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力度,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開展京津冀晉等區域地下水修復試點。整治主要河口海灣污染。
(四)土壤環境治理
開展土壤污染加密調查。完成100個農用地和100個建設用地污染治理試點。建設6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區。做好化工企業安全環保搬遷后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開展1000萬畝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4000萬畝受污染耕地風險管控。深入推進以湘江流域為重點的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
(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
開展全國危險廢物普查,加強含鉻、鉛、汞、鎘、砷等重金屬廢物以及生活垃圾焚燒飛灰、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廢物等的綜合整治。建設危險廢物處置設施。
(六)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建成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加快建設早期核設施退役及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工程,建設5座中低放射性廢物處置場和1個高放射性廢物處理地下實驗室,建設高風險放射源實時監控系統,廢舊放射源100%安全收貯。加強國家核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
相關文章
- CIEPEC 2017: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2017-06-12
- GEP Research參展CIEPEC 20192019-03-13
- 全球環保研究網參展環保產業協會CIEPEC 20202020-06-19
- 戰略規劃 | 環保產業業務規劃2021-03-08
- 碳排放與碳中和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1展望)2021-04-02
- 垃圾填埋場治理修復行業研究2022-03-17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