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能源 助推互聯(能源互聯網)
9月21日,由中國能源報主辦、以“引領能源助推互聯”為主題的2016首屆中國能源互聯網領袖論壇暨能源互聯網最具影響力先鋒企業頒獎典禮在人民日報社召開。本屆論壇旨在進一步加強行業對能源互聯網的認知,破解發展難題,推動行業又好又快發展。 主題演講 國家能源局電力安全監管司司長童光毅 充電基礎設施將成能源互聯網的重要落點 在此,我想分享兩個觀點: 一、關于能源互聯網,在能源互聯網概念提出之前,我們是在大力地推進智能電網,我個人認為,應該大力發展智能電網,因為智能電網的理論和思路都已非常成熟,也正是因此,在很多政策上,去年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正式出臺了智能電網的有關指導性文件。應該在智能電網的基礎上,讓互聯網和智能電網深度融合,才會走向能源互聯網。 在創新的社會里,能源互聯網概念走到前臺,我認為應該用熱烈的態度擁抱它,歡迎它。在創新時代,在互聯網背景下提出的能源互聯網,應該是能源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旨在讓新能源、非化石能源、更多的能源技術創新,在互聯網信息時代,能夠整合得更為有力。 基于此,我認為能源互聯網是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有力抓手和途徑。習總書記提出要做好供給側結構改革,我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在能源領域有兩個基本手段:一是技術創新,比如電池技術的創新帶來儲能事業的發展,微網和信息技術的創新帶來分布式能源的大力發展,以及電動汽車新技術的出現也將帶來整個能源體系的變革。技術創新將讓很多物質更具客觀的價值。正是有了這種技術創新,我們的思路也在不斷創新,思考與社會客觀需要結合在一起的能源供給模式和形式。二是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市場模式的創新。有互聯網這種新手段和模式后,商業模式創新會讓客觀的價值貨幣化,這就給企業帶來商業利益,也為社會繁榮帶來新的機遇。基于上述看法,我們認為能源互聯網是能源體系供給側結構革命的有力抓手和途徑。 二、關于電動汽車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建樁數量接近8萬個,電動汽車1-6月份充電量接近6億度,替代原油接近20萬噸,節能減排效益非常明顯。 從政策層面來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在不斷完善,《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接連出臺,我們又陸續要求各個省編制了省一級和市一級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和指南。大部分省市也出臺相應的充電基礎設施推動建設的價格政策、投資政策和有利于充電設施接入和建設的相關政策。今年初,我們又正式出臺了居民建樁的系列政策,我們的思路是:在大文件的基礎上要求省里出臺配套政策,在大文件的框架下進一步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居民建樁和單位建樁兩個體系。 我們認為,如果把私人建樁和單位建樁體系完善之后,私人乘用車就可以跑起來,最后公共車樁是作為補充。今年上半年,我們已經出臺充電基礎設施居民建樁的文件,緊接著我們將出臺單位建樁的指導性文件,將和國管局、國資委共同印發。同時也在大力推進五個標準的實施,該標準統是很重要一環。 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也出臺了明確措施,一是標準互通,二是支付和信息的互通。一旦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體系落實到位后,設施的利用效率就會更加有效和利用得更好。 現在的困難還是在價格上,電力系統有不同的投資者、用電等級不同,充電基礎設施出現后,電力設施不同節點的價格一覽無余地暴露在公眾面前,很多企業反映目前充電設施充電電價不一致,我們也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充電基礎設施不斷創新,有很多企業提出要系統建樁,和車庫聯合建樁,實現充電設施和電力系統的有效互動,一旦這一技術創新達到一定程度,那就是實實在在的能源互聯網的政策和措施。總體而言,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形勢喜人,將來也會成為能源互聯網一個重要的落點和支撐。 |
相關文章
- 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02-25
- 電動汽車發展離不開能源互聯網2016-08-18
- 未來5年能源互聯網增長率將維持18.5%2016-09-07
- 互聯網+風電發展機遇:預測預報、售電側營銷、運維各有優化空間2016-12-05
- 能源互聯網在4個方面對實現「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發揮作用2016-12-26
- 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入選名單2017-03-07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