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襲來,環保行業如何與之共舞?
“‘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的生活垃圾治理能力49萬噸,2020年達到104萬噸,接近翻一番;新增污水日處理5000萬立方米,改造4000萬立方米,共9000多萬立方米。僅污水、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將超過7000億元。”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呂文斌在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介紹說。 近年來,隨著環保市場紅利的釋放,環保行業資本市場也風起云涌,PPP、大并購、發展綠色金融等產業趨勢更加明晰,產業正在迎來加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在資本大潮席卷之下,環保企業是隨波逐流還是獨善其身,成為業內的熱點話題。 PPP模式催生 大量平臺型公司 行業由項目導向轉變為資本導向,對細分領域中小企業帶來影響,單體項目和第三方治理應有發展空間 “今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發布,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集齊,加上PPP和第三方治理兩大模式的落地,對環保產業影響很大。”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介紹說,目前環保行業的熱度已經升溫,快速發展勢頭已經形成,但業內對這些政策和模式的消化還需要過程。 在政策和資本的驅動下,PPP模式被迅速推廣,催生了不少平臺型公司。有券商研究員曾表示,近年來,環保行業不少龍頭上市公司,均在平臺型公司建設方面著力頗多,這些企業無疑是PPP模式的最大受益者。 這其中,不僅碧水源、東方園林等民企大手筆拿項目,國企、央企更是進行了全國性的戰略布局。比如,去年北控水務簽下四川、云南和廣東等地4個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今年上半年,也分別與湖南、陜西、廣西、貴州、等多地簽署戰略合作及項目協議,進行業務布局。 同時,地方性平臺公司也逐漸興起,其中有代表性的為重慶水務、興蓉集團、武漢水務等。然而,在這樣的趨勢下,不少業內人士也開始進行反思。 “PPP模式易打包,目前很多項目都以這一模式由大企業搭建平臺拿下后,再進行分包。” 杭州錦江集團總經理王元珞認為,這已成為趨勢。 她認為,這樣的打包模式給央企和國企帶來的機會更多。而在污水和垃圾處理領域,PPP模式已經較為成熟,企業完全可以做好單個項目,不一定必須打包處理。 瀚藍環境總裁金鐸也認為,行業活躍本是好事,但平臺型公司對細分領域的民營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以前細分領域企業,可以直接面對終端客戶,而現在要通過平臺才能獲得項目。中小企業紛紛忙著“傍大款”,大大減少了在技術提升和專業化研究方面的投入。 “PPP模式影響下,行業由項目導向轉變為資本導向。”馬輝表示,但目前PPP模式涉及的金額很大,逐步落地性差,特別是落在打包平臺下的每個單體項目上比較緩慢。 他建議,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更易落地。“市政領域的商務模式非常清晰,本來就是政府責任,只不過采取市場化手段,委托專業化的環境公司來治理,所以政府的付費義務非常明確,支付體系也比較健全,包括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等。”他說。 雖然工業領域第三方治理的商務模式并不算成熟,全面推廣尚不現實。但目前環境商會正在分步驟推廣,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能源、化工等行業,以及京津冀、長三角先行試點。 |
相關文章
- 一圖讀懂《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2021-11-11
- 《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答記者問2021-11-11
- 一圖讀懂 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2022-02-09
- 媒體感謝信-全球環保研究網-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23-05-15
- 2015-2030年高鹽廢水發展歷程及生命周期預測2025-02-19
- 2015-2030年全行業高鹽廢水需求治理量及預測2025-02-19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