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電力裝備行業發展年度報告
首個燃煤耦合生物質氣化示范項目、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福建福清興化灣海上試驗風場、光伏“領跑者”項目、首個大型商業化光熱示范電站、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項目、“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巴西美麗山二期、中東首個清潔高效燃煤電站…… 2018年,“中國造”電力裝備成為這些重大工程的中流砥柱,我國電力裝備企業依托重大工程項目,逐漸攻克和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這不僅使我國電力裝備在某些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也讓更多“中國制造”的電力裝備走向全球。再一次彰顯了我國裝備制造實力。 依托重大項目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煤電緩建”成為2018年的關鍵詞。隨著清潔能源的地位從補充能源上升為替代能源,電力裝備企業也從傳統裝備制造向新能源裝備制造轉型。一邊是老舊火電機組的升級改造,一邊是尋求向清潔能源利用的轉型,傳統電力設備企業邊走邊“唱”。 2018年4月,哈電集團簽訂大唐長山熱電廠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國家首臺示范項目總承包合同,拉開了我國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的序幕。實際上,《關于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改試點項目建設的通知》在全國確定了84個技改項目試點,鍋爐制造企業將目光轉向煤電+生物質、煤電+污泥、煤電+垃圾、煤電+光熱等“四個耦合”發電領域。 水電設備方面,單機容量為85萬千瓦的烏東德水電站和單機容量為100萬千瓦的白鶴灘水電站都已開始吊裝。哈電集團和東方電氣分別承接了白鶴灘水電站右岸和左岸各8臺套水輪發電機組及其附屬設備的研發和制造。目前我國水電機組的設計、制造能力正全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能夠與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同臺競技,某些關鍵技術性能甚至優于國外先進水平。 核電設備方面,2018年,三門1、2號,海陽1、2號等4臺世界首批AP1000核電汽輪機組相繼并網發電,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個成功應用第三代核電AP1000技術的國家;“CAP1400蒸汽發生器研制”課題通過驗收,東方電氣掌握了CAP1400蒸汽發生器的關鍵制造及設計技術;全球首臺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通過驗收,成為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征的標志之作。 光伏和風電行業在平價上網的愿景中負重前行,技術創新,降本增效成為設備企業的唯一出路。2018年伊始,東方環晟國內首個高效疊瓦組件產品發布,組件轉換率高達19.6%;晶澳太陽能和隆基樂葉不斷刷新PERC組件光電轉換效率,使其成為“領跑者”項目的首選;明陽智能、運達風電等整機商紛紛發布陸上風電單機容量4.0兆瓦機型;福建福清興化灣海上試驗風場的投運,意味著5兆瓦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批量化運行已是大勢所趨…… 在輸配電領域,2018年底,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世界首個±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成功啟動全壓送電,這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工程。該工程增加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產值285億元,中國西電集團、南瑞集團、平高集團、許繼集團、山東電工電氣等企業為該工程提供高端換流變壓器、換流閥、直流穿墻套管、復合絕緣子、直流分壓器、互感器等國產化設備。 電力設備企業逐夢“一帶一路” 2018年既是改革開放40周年,又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五周年。五年來,“中國制造”的電力裝備已經成為“金色名片”被輸送到全世界各個角落。2013~2017年的五年間,我國電力設備直接出口總額62.84億美元、技術直接出口總額22.48億美元,境外工程帶動電力設備出口總額177.68億美元、帶動技術出口總額51.22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電力企業緊密協同協作,以EPC總承包為重點,建立了全產業鏈和資金、技術、標準、管理全方位“走出去”的國際產能合作模式。如巴西美麗山特高壓輸電項目全部采用中國技術和標準;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采用“華龍一號”技術;三峽集團所有綠地開發投資項目均使用中國技術規范,工程設計、建設、機電產品供應均為中國公司或中國制造。 2018年,我國火電、核電、水電、光伏、風電等發電設備和輸配電裝備在海外市場捷報頻傳,走出去尋求國際合作已經成為電力設備行業新常態。以“中國裝備,裝備全球”為口號,我國電力設備行業初步具備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實力,并且已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盡管在某些核心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的確還存在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2018年4月,上海電氣簽訂了迪拜水電局700兆瓦光熱電站項目合同,該項目是世界上截至目前規模最大、投資金額最大、光熱吸熱塔高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光熱電站;2018年9月,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組成聯合體與埃及電力簽署埃及漢納維6臺110萬千瓦清潔煤燃燒項目總承包合同。該項目是當今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項目,也是中國企業首次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超臨界清潔燃煤技術推向世界;哈電集團首個EPC+BOO項目———阿聯酋迪拜哈斯彥4臺60萬千瓦清潔煤電站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該項目集中國投資、中國融資、中國總包、中國設計、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于一身,是央企強強聯合、團結一致、共同服務海外的典型案例,建成后將是中東首個清潔燃煤電站。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我國電力行業“走出去”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面臨諸多風險。一是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大量國內企業紛紛涉足海外市場,并采用低價競爭手段,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二是信貸條件不具備比較優勢,導致整體價格競爭力不強;三是設備、標準限制。國際市場項目大多對于性能參數要求較為嚴格,必須使用國際標準;四是中國企業的對外競爭力減弱與內部競爭加劇并存;五是海外市場開發和項目執行的安全風險劇增。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不僅取決于企業的經營發展模式和外貿戰略,同時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積極扶持。國家應結合“一帶一路”上經濟運行特點,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政策體系,比如加大“走出去”企業的管理協調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從而進一步激發“一帶一路”上的市場活力。 |
相關文章
- 2018 風電行業這四個方面值得期待2018-01-11
- 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2018-03-08
-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 裝機規模已達全球第三2018-06-28
- 國家能源局:2018年新能源棄電超300億度2019-01-17
- 關于2019年風電、光伏發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征求意見稿)2019-04-16
- 2019年第一批風電、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信息2019-05-28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