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環境監測行業發展評述和2019年發展展望
一、2018年行業評述 1、主要政策 2018年,是環保產業的重要轉折年,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一年。一方面,國家出臺系列政策推動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監測遠程化、智能化的實現以及生態環境的科學決策和精準監管。另一方面,2018年《環境保護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等多個環保新政正式落地實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是2020年之前我國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戰略詳圖。此外,生態環境部印發《2018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明確了2018 年生態環境監測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提出要創新環境監測體制機制,強化環境質量監測預警,不斷完善“天地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大力推進監測新技術發展,加快建立獨立、權威、高效的新時代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充分發揮環境監測的“頂梁柱”作用。 (1)空氣質量監測政策 此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的實施在2013-2017年推動我國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但是,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座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PM2.5年均濃度安全標準10微克/立方米。 2018年1月,環保部印發了《2018 年重點地區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監測方案》,對于VOCs 監測的城市、監測項目、時間頻次及操作規程等做了詳細規定。同月,環保部正式印發《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點位布設技術指南(試行)》、《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技術指南(試行)》、《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質保質控與運行技術指南(試行)》、《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安裝和驗收技術指南(試行)》等四項指南文件,為規范城市利用新技術開展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工作提供指導。7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8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修改單,修改了標準中關于監測狀態的規定,并修改完善了相應的配套監測方法標準,實現了與國際接軌。12月2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2)水環境監測政策 2018年2月,環保部印發《地表水自動監測技術規范(試行)》。3月,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聯合部署開展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5月,生態環境部制定了《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文化建設方案(試行)》,進一步推進水站文化建設,豐富和拓展水站人文內涵,培育生態環境監測文化理念,樹立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品牌。 2018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這是我國印發的第一個涉水攻堅戰實施方案,讓城市河道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目標有了清晰的時間表和實施路線圖。同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強化完善保護修復措施,全面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其中特別強調提升監測能力。 (3)土壤監測政策 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等13 部委聯合發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規定(試行)》,評估考核內容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目標完成情況和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工作完成情況兩個方面。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4)其它重要政策 2018年1月,環保部發布《環境專題空間數據加工處理技術規范》(HJ927-2017)、《環保物聯網總體框架》(HJ928-2017)、《環保物聯網術語》(HJ929-2017)、《環保物聯網標準化工作指南》(HJ930-2017)和《排污單位編碼規則》(HJ608-2017)等標準,促進環境信息化、環保物聯網的發展。 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發布《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準則》、《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鋼鐵工業》、《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水泥工業》、《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制漿造紙》和《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火電》等標準,規范污染源源強核算工作。 2、行業發展 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和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是評價考核各級政府改善環境質量、治理環境污染成效的重要依據。2018年,監測設備的發展,在價格更低、易于維護、運行穩定、適應惡劣環境等基礎上,已經向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環境監測網絡,從省級到地級,逐步到縣級覆蓋;監測領域,從空氣、水向土壤傾斜;同時由較窄領域監測向全方位領域監測的方向發展,監測指標不斷增加;監測空間不斷擴大,從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由單純的地面環境監測向與遙感環境監測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2018年固定污染源監測市場趨向穩定,原有監測設備進入更換期,受益于產品更新換代、技術升級改造等因素影響,傳統固定污染源監測產品需求有所上升,特別是2017年8月環保部發布《關于加快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的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污水處理廠、氮磷排放重點行業的重點排污單位必須安裝總氮、總磷自動監測設備,帶動總磷總氮監測市場需求上升;而隨著火電廠煙氣治理設施新建及改造基本完成,超低煙塵、煙氣監測設備市場需求已趨于飽和。此外,隨著環保督察力度加強,對污染源運維可靠性需求增強,對數據質量要求不斷提高。 2018年環境質量監測持續升溫,一方面,國家高度重視空氣環境監測與治理工作,針對各類大氣污染源及空氣顆粒物,持續加嚴相關政策,提高排放治理標準,細化監測部署方案,完善環境監測體系,各級監測站對空氣站的需求比較旺盛;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水質監測近年來發展迅速,特別是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長江,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水質監測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以污水處理或者河道治理為代表的傳統“末端治理”模式正在向“全流域治理”推進,全流域一體化生態單元的運營,在水域生態在線監測、水污染應急預警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市場。水質監測體系正在向更廣泛的覆蓋面、更系統性的布局發展,水質監測體系逐步清晰和完善。國家環境監測總站耗資16.8億元用于水質監測站的建設和運維,這標志著水質監測站市場已經進入了快速釋放期。 2018年,大氣成分分析設備市場需求有所提升。監測指標向組分監測、前體物監測等傾斜,力求說清污染物來源、成因與形成機理。受益于中國監測總站主導的組分網建設,各地市的需求也逐漸顯現。 在智慧環境領域,政府需求持續增加,網格化監測及微型站市場需求旺盛。環境監測要素從大氣擴展到水質,監測領域不斷擴大,監測網絡從傳統的“三廢”監測發展為覆蓋全國各省區、涵蓋多領域多要素的綜合性監測網。 |
相關文章
- 新規范頒布:環保裝備企業三年平均利潤率需超6%2018-11-28
- 2018年環境服務認證獲證名錄公示(待續)2019-01-25
- 自動監控系統運營服務及污染治理設施運營服務認證獲證單位名錄2019-05-24
- 符合環保裝備制造業(污水治理)、(環境監測儀器)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第2019-06-14
- 生態環境部通報全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置和環境監測情況2020-04-10
-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有關負責人就 《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2021-01-06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