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杰:國務院關于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關于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 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 ——2019年4月21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 生態環境部部長 李干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按照環境保護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安排,受國務院委托,現就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如下,請審議。 過去的2018年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李克強總理作工作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理念引領方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在頂層設計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在法治保障方面,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把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寫入憲法,為努力實現這一宏偉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憲法保障。在機構改革方面,加強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職能,進一步優化相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新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同時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為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發揮了重要指導和推動作用。2018年,把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作為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栗戰書委員長親自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并帶隊進行實地檢查。經黨中央批準,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加開第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作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護生態環境。 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展開,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 一、2018年生態環境狀況 全國大氣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水平鞏固提升,環境風險態勢保持穩定??偟膩砜?,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出現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 (一)大氣環境狀況。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121個城市達標,占35.8%;全年優良天數比率79.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2.2%;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超標11.4%;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71微克/立方米,超標1.4%;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年均值達標。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空氣質量繼續改善,污染程度有所減輕。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同比增加22個;PM2.5濃度同比下降9.3%,“十三五”以來累計下降22%;SO2濃度同比下降22.2%,NO2濃度同比下降6.5%,O3濃度同比上升1.3%,CO濃度同比下降11.8%。重污染天氣過程的峰值濃度、污染強度、持續時間和影響范圍均明顯降低。 二是重點區域明顯好轉,秋冬季重污染依然多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1.8%、10.2%,其中,北京市PM2.5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汾渭平原PM2.5濃度同比下降10.8%,扭轉了2015年以來連續惡化的趨勢。但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年均濃度分別超標71.4%、65.7%,仍然處于高位,秋冬季以來多次發生重污染天氣過程。 三是大氣污染治理日趨復雜,空氣質量大幅改善難度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的多種組分均有不同幅度下降,硝酸鹽超過硫酸鹽成為PM2.5最主要的二次無機組分;同時O3濃度普遍上升,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防治問題更加凸顯。隨著大氣污染治理邊際遞減效應逐步顯現,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優化還需要一個過程,繼續大幅改善空氣質量的難度加大。 (二)水環境狀況。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水體比例71%,劣Ⅴ類水體比例6.7%。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地表水水質持續改善,主要指標同比向好。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同比降低1.6個百分點。36個重點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黑臭水體治理對水環境質量改善效果明顯,涉及的101個國控斷面中,Ⅰ—Ⅲ類水體比例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同比降低4.9個百分點。 二是重點流域水質穩中向好,部分流域有所波動。長江、黃河、珠江等十大流域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降低1.5個百分點。其中,長江流域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7.5%,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8%,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遼河和松花江流域Ⅰ—Ⅲ類水體比例同比下降、劣Ⅴ類水體比例同比上升,水質有所下降。 三是重點湖庫水質有所好轉,水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開展監測的111個重點湖庫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水質)湖庫占66.7%,同比提高4.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湖庫占8.1%,同比降低2.6個百分點??偭兹允侵攸c湖庫的首要污染物。巢湖、滇池累計水華面積同比增加。 (三)海洋環境狀況。我國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維持較好水平,夏季符合一類標準的海域面積占96.3%。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為74.6%,同比提高6.8個百分點。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9個重要河口海灣中,北部灣水質為優,膠州灣水質良好,遼東灣水質變差,其他河口海灣水質基本保持穩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微塑料等新型污染問題逐步顯現。 (四)土壤環境狀況。全國土壤環境風險管控進一步強化,部分地區耕地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環境風險依然存在,部分重有色金屬礦區周邊耕地土壤重金屬問題突出,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導致的土壤污染不可忽視。 (五)生態系統狀況。全國生態狀況總體呈改善趨勢。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中有升。2018年完成的全國生態狀況評價顯示,生態環境狀況優良縣域共1561個,同比增加103個。我國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局部區域因開發建設導致的生態退化等問題還比較嚴重,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六)核與輻射安全狀況。全國核安全態勢總體平穩。未發生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2級及以上事件事故。放射源輻射事故發生率持續降低,穩定在萬分之一以下。全國輻射環境質量和重點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總體良好。 (七)環境風險狀況。全國環境風險態勢保持穩定,環境風險管理得到加強。全年共發生各類突發環境事件286起,同比下降5.3%。但環境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涉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重金屬等重大環境風險源大量存在,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仍有發生。 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完成情況 2018年,生態環境保護9項約束性指標年度目標全部完成,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79.3%,好于年度目標0.3個百分點;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10.4%,好于年度目標8.4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為71%,好于年度目標2.6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為6.7%,好于年度目標0.6個百分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下降6.7%、4.9%,均超過下降3%的年度目標;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同比下降3.1%、2.7%,均超過下降2%的年度目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好于年度目標0.1個百分點。 過去的一年,各地區各部門扎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繼續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和督察執法。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決議》要求,制定落實方案;貫徹落實新頒布的核安全法和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修改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配合開展長江保護法立法調研,推進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修訂工作。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各地區各部門共完成1.1萬余件相關文件清理。加快完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管理、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等方面制度。 分兩批對河北等20個?。▍^)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公開通報103個典型案例,推動解決7萬多個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針對一些地區和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嚴格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全國實施行政處罰案件18.6萬件,罰款數額152.8億元,同比增長32%。嚴厲打擊各類環境犯罪活動,各地偵破環境犯罪刑事案件8000余起。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聯合掛牌督辦、現場督導大案要案。協同推進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社會組織和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800多件。 (二)全面推進藍天保衛戰。國務院印發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建立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完善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發布實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推進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開展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向地方政府交辦涉氣環境問題2.3萬個。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約8.1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0%。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3%。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由12個增加到35個,完成散煤治理480余萬戶,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和清潔取暖。在重點區域啟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強“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推進燃煤鍋爐節能減排。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加快向鐵路運輸轉移,鐵路貨運量同比增加9.1%。推動老舊機動車報廢更新。進一步擴大船舶排放控制區范圍,推進岸電建設與使用。全國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切實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 |
相關文章
- 一圖讀懂《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2021-11-11
- 《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答記者問2021-11-11
- 一圖讀懂 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2022-02-09
- 媒體感謝信-全球環保研究網-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23-05-15
- 2015-2030年高鹽廢水發展歷程及生命周期預測2025-02-19
- 2015-2030年全行業高鹽廢水需求治理量及預測2025-02-19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