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2020年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2)
時間:2020-08-27 10:10來源:http://www.bbm3k.cn 作者:生態環境部 點擊:
次
人民日報記者:關于生態環境資金的問題,不管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污染防治攻堅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資金投入到哪些方面,發揮了什么樣的效果?將來在“十四五”資金投入有什么考慮?
鄒首民: “十三五”期間我部配合財政部管理的生態環境資金有四項,分別是水污染防治資金、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十三五”期間累計下達2248億元。
一是水污染防治資金783億元,重點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等。資金對各地消減劣V類斷面、建立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解決黑臭水體、改善環境質量都發揮了很大的支撐作用。
二是大氣污染防治資金974億元,其中2020年是250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約119%。資金主要用于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包括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資金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85億元。重點支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受污染土壤管控修復、重金屬污染防治等。
四是農村環境整治資金206億元。支持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規模化以下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對改善農村環境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期間,希望繼續加強在大氣、水、土壤、農村等領域的資金投入。
封面新聞記者:請介紹一下今年上半年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有關情況,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方面生態環境部做了哪些工作?
劉友賓:2020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107起,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2.5%。其中,生產安全事故引發50起,交通運輸事故引發42起,違法排污引發4起,自然災害引發4起,其他原因引發7起。從事件原因上看,生產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仍是引發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主要原因,兩者合計超85%。在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努力下,妥善處置了包括鹿鳴礦業有限公司尾礦庫泄漏事故在內的一批突發環境事件,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部始終堅持并落實好“有事沒事當有事準備,大事小事當大事對待”“五個第一時間”等有效做法,從嚴格環評把關、加強預案管理和預警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一是加強環境應急值守,確保突發環境事件早發現、早調度、早處置。二是強化信息公開,發生重特大或者敏感突發環境事件時,督促當地政府落實“5·24”要求(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三是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第一時間派人趕赴現場,指導和督促有關部門和地方妥善處置,最大限度減少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生態危害,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安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在“十四五”規劃方面很多部門都已經把規劃提上日程了,剛才也介紹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方面也有很多部署,想問這些部署具體將怎樣實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有什么樣的助力?
鄒首民:目前,各部門都在開展“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為了強化科技支撐“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部也啟動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需求和重點研發任務的凝練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思路和框架,具體如下:
“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為核心,以支撐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突出科學治理、精準治理、依法治理、系統治理和智慧治理,著力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和支撐。
具體來說,就是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面向環境管理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問題。建立4個支撐體系,即針對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健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降低生態環境風險水平,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技術支撐體系;針對生態環境監管職能轉變,構建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的技術支撐體系;深化環境科技體制改革,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能力支撐體系。部署6大任務:一是開展環境問題成因機理以及時空和內在演變規律等前沿基礎研究,提升科學認知;二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精準治污能力;三是開展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與制度等方法體系研究,提升依法治污水平;四是開展區域全過程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的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提升系統治理和保護水平;五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與布局優化、人才隊伍與學科建設等,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六是大力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提升解決生態環境實際問題的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溝通協調,爭取將我部需求納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并組織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積極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
中新社記者: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生態環境部如何推進環保產業發展,謝謝。
鄒首民: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是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管理工作加強,包括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大,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加速釋放,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一是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環保產業的營收達到1.6萬億元左右,比2017年增長18%以上,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速。
二是環境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環境治理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一般污染治理技術和產品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有些技術我們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包括大家都了解的火電超低排放技術,也包括鋼鐵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技術,都是世界領先。
三是環境服務的模式不斷創新,企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在生產環保設備、建設環保設施的同時,環保企業把工作逐漸向環境服務領域延伸,第三方治理、環境績效服務、環境金融等服務業態呈快速發展態勢。“互聯網+”模式、PPP模式、生態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環境治理領域得到創新應用,使我們環保產業更加壯大。
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環保產業發展,從加大資金投入引導、拓寬和規范環保產業市場等方面積極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資金引導。2020年,我部配合財政部,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和農村環境整治資金523億元,各級地方政府也加大污染治理投入,環保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二是完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拓展環保產業市場。通過標準倒逼,促使企業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處理工藝進行污染防控,促進環保產業優化升級。
三是會同有關部門,出臺和落實環保產業稅收優惠、金融扶持政策,支持環保產業發展。
四是積極開展環境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工業園區第三方治理、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等,提升環境服務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做好相關服務,引導環保產業發展。
人民政協報記者:我們在助推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剛才也提到我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平臺發揮了哪些作用,謝謝。
鄒首民:重點說一下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希望各位記者朋友多幫我們宣傳推薦這個平臺,這個平臺是我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文件精神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部支持地方和企業精準、科學治污的重要舉措之一。平臺依托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建設和運行,兩年前開始謀劃、去年開始上線運行。平臺堅持公益性定位,主要開展技術評估、技術篩選、技術孵化、技術咨詢、技術展示和技術推廣等核心任務。目標是網盡天下環保好技術,為企業和政府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目前這個平臺已經匯集了45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還在不斷豐富完善中。
一是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開設“無廢城市”“VOCs污染防治”“畜禽養殖”等專欄專區,分類梳理、遴選和展示技術、案例等,并及時輸送至攻堅一線。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篩選了76項先進適用技術,向各試點城市進行推廣;又如,針對今年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征集了11項成本低、效果好的VOCs治理先進適用技術,進行集中展示和推廣。
二是圍繞用戶需求,快速響應提供技術服務。平臺積極響應用戶提出的各類技術需求和難題,幫助用戶解決了如污水處理廠重金屬超標、企業惡臭氣體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等一大批難題。
三是服務疫情防控,助力企業復產復工。平臺開設應對疫情專區,發布醫療廢水、廢物處理處置技術,積極服務落實“六保”任務,組織召開多場次企業復工復產環保需求座談會,為地方和企業提供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相關技術支持。
四是開展線下技術服務。平臺除了開展線上技術服務之外,還在線下直接開展點對點服務相關城市。根據各個城市提出的問題,點對點去城市幫扶,包括天津、成都、長沙、湘潭、南京進行成果供需對接和推廣,累計為1500余家企業提供了科技咨詢服務。
希望大家幫助我們多宣傳、多推廣這個平臺,也呼吁大家有好的技術,在市場上認可的,經實踐檢驗是可行的,都可以到我們平臺進行展示和發布。謝謝!
|
相關文章
- 一圖讀懂《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2021-11-11
- 《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答記者問2021-11-11
- 一圖讀懂 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2022-02-09
- 媒體感謝信-全球環保研究網-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23-05-15
- 2015-2030年高鹽廢水發展歷程及生命周期預測2025-02-19
- 2015-2030年全行業高鹽廢水需求治理量及預測2025-02-19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