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水淡化產能閑置
時間:2012-08-15 17:49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20余家行業相關上市公司、50余項發明專利、逾60萬噸日淡化海水能力——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取得長足進步,關鍵配套設備研發也取得明顯成效。
不過,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仍需加速,海水淡化方面的核心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仍存10年左右差距。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目前包括國家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在內的工程呈現產能閑置狀態,企業越是開工越是虧損。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發展的原因在于缺乏項目和生產成本過高,2008年金融危機后能源價格的上漲,使得依靠煤、電為能源的海水淡化更加沒有市場。
自主創新緩慢
海水淡化,也就是除去海水中的鹽分以獲得淡水的工藝過程,亦稱為海水脫鹽。該技術產業可以增加淡水供應總量,且不受氣候影響,水質好、價格漸趨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
我國作為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僅2000多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地球上水資源總量中海水占97.5%,使得海水淡化成為解決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
為了進一步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國務院于今年2月初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中國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脫鹽協會秘書長郭有智指出,意見明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的發展目標,也就是到2015年,淡化能力達到220至260萬立方米/日,是現在淡化能力的四倍。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海水淡化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專家表示,我國在材料、組器、裝備以及工程化的建設中成效顯著,先后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組織了多項示范工程,推動了產業化進程,配套產品和配套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中膜組器技術取得突破,建立了一批生產線;關鍵配套設備研發取得明顯成效;萬噸級海水淡化單機和工程技術已開始應用;發明專利達5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多達100余項;相關技術標準也較多,其中國家標準有3項,行業標準有25項,列入編制計劃的多達40余項。
根據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的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裝置68套,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58.54萬立方米,比上一年增長51.1%。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雖然我國海水淡化發展起步較早,但自主創新方面的發展仍需加速。
國家海洋局有關專家表示,若是單純像中東國家只從國外購買設備來解決用水,則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起來很容易。但若要使用自主設備和裝備,我國仍需經歷一個發展的過程,“如果可以在‘十二五’期間打造出三家左右可在國際市場抗衡的公司,就相當不錯了”。
|
相關文章
- 2015-2030年高鹽廢水發展歷程及生命周期預測2025-02-19
- 2015-2030年全行業高鹽廢水需求治理量及預測2025-02-19
-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2025-03-25
-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2025-03-25
-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2025-04-02
-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2025-04-02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