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張國寶:全球儲能行業發展分析
時間:2015-03-12 17:11來源: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對國際能源形勢產生了重要影響。可再生能源異軍突起,高效、清潔、低碳已經成為世界新能源發展的主流方向。但風能、太陽能發電的間歇性和不可控是影響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制約因素,2014年我國風電仍有15%~20%的棄風率。在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難的問題中,儲能產業在市場中獲得了發展的重要契機。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對國際能源形勢產生了重要影響。可再生能源異軍突起,高效、清潔、低碳已經成為世界新能源發展的主流方向。但風能、太陽能發電的間歇性和不可控是影響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制約因素,2014年我國風電仍有15%~20%的棄風率。在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難的問題中,儲能產業在市場中獲得了發展的重要契機。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AB2514法案要求加州公共電力委員會(CPUC)從2012年3月1號開始著手確定由投資者擁有(IOU)的電力公司在2015年和2020年的電網儲能目標。這項立法同時要求CPUC在2013年10月1號前接受所確定的儲能目標。國有的電力公司也有相同的要求。根據這項法案確定了130萬千瓦儲能電站的目標。
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裝機規模,美國與日本仍然是最主要的儲能示范應用國家,分別占40%和39%的全球裝機容量份額。美國是儲能發展較早的國家,目前擁有全球近半的示范項目,并且出現了若干已實現商業應用的儲能項目。美國在鋰離子電池制造及系統集成方面應用較多,同時配以大規模的政府資金支持。而日本在鈉硫電池、液流電池和改性鉛酸電池儲能技術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后,日本推動戶用儲能作為產業扶持的重點。2012年4月出臺家庭儲能系統補助金政策,在這項政策的支持下,2013年,越來越多的儲能系統獲得補助并投放市場。
歐盟電網計劃(EEGI)近期發布了《歐洲儲能創新圖譜》報告,對歐洲14個國家儲能研究、開發與示范項目進行了統計分析。在過去5年,這些國家公共投資和受到歐盟委員會直接資助的項目總數達到391個,總投資額9.86億歐元。德國在推動儲能產業方面的動作較大,2013年和2014年2年共計劃投資5000萬歐元,對新購買儲能系統的用戶直接進行補貼,目前已有30兆瓦的項目獲得補貼。由于這一儲能補貼計劃的出臺,德國在未來5年的儲能裝機容量有望達到2吉瓦·時。
根據歐洲市場調研機構EuPD的預測,德國對太陽能儲蓄電池系統銷售數量將從2013年的6000個上升為2018年的10萬個以上,德國太陽能儲蓄電池市場今后3年將會暴漲。澳大利亞礦業發達,許多工礦區是獨立電網,柴油發電比例大,礦區、公共事業、家庭儲能及分布式能源市場已開始全面布局,預計2030年有望達到3000兆瓦規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已成為微電網的新興市場。這些地區海島眾多,無電人口比例大,鑒于島嶼的地理因素和經濟狀況,微電網成為最佳的解決方式。
到2013年12月底,我國累計運行、在建及規劃的儲能項目總量近60余個,裝機規模超過80兆瓦,包括張北國家風光儲輸電站示范工程、寶清儲能電站示范工程、寧夏吳忠太陽山風光儲項目、遼寧臥牛石風電場全釩液流儲能電站項目等。其中,分布式發電及微網型儲能項目占的比重較大,如東福山島風光儲柴項目、南麂島微網項目、西藏阿里光伏儲能項目、青海玉樹分布式光水蓄互補系統、三沙獨立光伏智能微電網項目等。這些示范項目的實施,既有中國政府產業政策鼓勵的因素,更主要是新能源發展對電網穩定的市場需求推動企業不得不建設儲能裝置。但我國目前還缺乏系統的鼓勵儲能發展的政策體系,主要靠企業自發建設,價格政策也不明朗,我國的儲能產業面臨技術、應用和市場機制的三重挑戰。
|
相關文章
- 美印投資3千萬美元研究智能電網和儲能2016-08-18
- 2021年德國儲能市場將達10億美元2016-08-31
- 德國萊茵TUV:2016年是儲能行業發展元年2016-10-12
- 全球新增儲能近2吉瓦 鋰電占比超8成2016-11-23
- 2020年全球電池儲能市場將增至140億美元2017-02-08
- 家庭儲能進入10億俱樂部 美日歐盟占比約達84.7%2017-08-14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