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及其工業源頭控制技術(2)
國外對PM2.5的研究就更早更深入,哈佛大學曾在1974—1991年對美國圣路易(St. Louis)地區的6個城市做了多年的跟蹤對比研究,證實了大氣中粉塵顆粒物對健康的負面影響。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人類長時間暴露在二氧化硫和粉塵環境下的肺部病變情況。圖2顯示了該研究所跟蹤人群的存活率與細粉塵顆粒物的聯系。 研究結論表明,人類存活率與細顆粒物排放具有相關性。細顆粒物排放高的城市(見圖2右中的L、H、S三城市),人類存活率低。進一步研究總顆粒物與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關系可以發現,PM2.5的排放與人類存活率有直接相關性,而不是總顆粒物的排放(見圖3)。可見,對人體健康而言,有效控制PM2.5的意義高于控制總顆粒物。 由上可見,PM2.5對人體健康的巨大危害已被科學證實,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5年版《空氣質量準則》中指出:當PM2.5年均濃度達到35μg/m3時,人的死亡風險比10μg/m3的情形約增加15%,故此WHO將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設定為35μg/m3。 3 PM2.5的來源及控制 長久以來,由于缺乏對細顆粒物的監測標準,我國一直未開展針對PM2.5的監測,導致公眾自我感觀與空氣監測評價結果不一致的現象時有發生。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以及監測技術和手段的完善,我國出臺PM2.5監測標準也水到渠成。在最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PM2.5監測標準已被寫入“國標”,并納入各省市的強制監測范疇,將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35μg/m3和75μg/m3,這與WHO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工業集中地區,PM2.5占整個空氣懸浮顆粒物重量的比重很大。要控制PM2.5,就要了解PM2.5的來源。PM2.5的來源很復雜,既有自然來源也有人為排放。PM2.5的自然來源,包括風揚塵土、火山灰、森林火災、植物花粉等。當然PM2.5主要來源還是人為排放,煤炭,石油及其他礦物燃燒產生的工業廢氣,農業生產中的秸稈燃燒以及機動車產生的粉塵煙氣等都是PM2.5的重要來源。有研究表明,我國工業城市空氣中PM2.5污染有50%以上來源于燃煤、機動車燃油、工業使用燃料等燃燒過程,而工業生產中所產生的PM2.5通常攜帶有二英、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所以控制工業生產中的PM2.5排放是最能立竿見影的改善空氣質量的手段。 |
相關文章
- 制藥行業廢水污染控制技術(醫藥環保)2015-03-25
- 鋼鐵重金屬行業廢水污染控制技術(冶金環保)2015-04-07
- 印染、紡織行業廢水污染控制技術(印染環保)2015-04-27
- 《汽車內飾產品環境污染物控制技術要求標準》2015年年底頒布2015-06-16
- 石化行業廢水污染過程控制技術2017-09-04
- 環保部:《黃金行業氰渣污染控制技術規范(HJ 943—2018)》2018-03-23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