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類制度 日德等國經驗能否借鑒?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關注,各國也在不斷加大解決垃圾處理問題的力度。德國、日本對垃圾處理的先進經驗也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 德國的垃圾分類制度究竟是如何做的 在德國,法律中明確了垃圾產生者必須承擔垃圾分類處置的義務。按照歐盟要求,德國將全部固體廢物劃分為20個大類,110個小類,839種。各州對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分類運輸方式按照各自實際情況進行組織,具體方式各自不同。 早在1904年,德國就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 在1972年,通過了首部《廢物避免產生和廢物管理法》,開始對垃圾進行環保有效的處理。德國在垃圾處理上遵循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基本理念。綜合運用法律、政策、教育等強制性和倡導性手段,首先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盡量減少垃圾的產生,其次在垃圾處理環節優先采用分類回收利用技術和堆肥(生化)技術,最后無法資源化的垃圾才焚燒或衛生填埋。 德國將垃圾從收集源頭上進行分類。垃圾分類非常細,不是簡單地分為生活垃圾、工業垃圾、醫療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而是分為紙、玻璃(分為棕色、綠色、白色)、有機垃圾(殘余果蔬、花園垃圾等)、廢舊電池、廢舊油、塑料包裝材料、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大件家具等)、廢舊電池、危險廢物等。
垃圾收集體系分為收和送兩個體系。在一般各居民住戶家中,都設有機垃圾收集桶和剩余垃圾收集桶,在各居民小區設有紙、玻璃(棕色、綠色、白色)和塑料等廢舊包裝材料(標有綠點標志)的收集桶,各住戶可以把廢舊紙、玻璃瓶等送至小區的該類垃圾收集桶中。 閉合式循環管理系統是德國垃圾處理系統的一大特色。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任何生產商和經銷商必須對產品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通過嚴格的預處理進行分類,將可回收的垃圾進行循環和再利用,最終將剩余的無法被回收利用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整個垃圾處理的流程呈現出一個閉合的循環圈。 閉合循環系統管理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一方面新技術可以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材料與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一旦這些產品已經到了它們的預期壽命,垃圾處理工廠的技術需要保證廢物中包含的有用材料能夠被有效的回收或再次能源化。
德國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處理產業體系,從業人員超過25萬,涵蓋工程師、工人、公務員等不同職業。在教育領域,德國的一些大學相繼設立了垃圾處理方面的專業或課程,同時也提供針對垃圾處理專業人員的培訓項目。這些做法為德國垃圾處理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
相關文章
- 一圖讀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2017-04-01
- 垃圾分類現狀分析2017-04-11
- 在德國街頭感受垃圾分類2018-01-05
- 中國垃圾分類推廣重點城市名單2020-01-15
- 固廢垃圾分類處理設備2025-04-02
- 垃圾分類對垃圾焚燒發電廠運營成本的影響分析2025-04-02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