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類制度 日德等國經驗能否借鑒?(3)
在日本垃圾回收的時間是固定的,錯過了就要等下一次。比如廚余垃圾被叫做“生垃圾”,因為它會腐敗和產生味道,因此一周有兩次回收的時間。每年12月,市民會收到一份年歷,每天的顏色不同,這些顏色分別代表不同垃圾的回收時間。
分類后的報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和塑料等被送到的工廠處理后做成產品;電視和冰箱等被送到專門的會社,進行分解和處理;至于大衣柜和寫字臺被粉碎型垃圾車吞進肚里后,再次分類后成為有用之材。
日本超市里的塑料盒被主婦們帶回家,她們把菜拿出來后,會把塑料盒洗干凈,自覺送會超市。廚房的廢油,在日本是這樣處理的。主婦們會自己出錢去超市購買一種凝固劑,凝固劑倒入廢油,油就成為固體了,然后將固體的油用報紙包好,作為可燃垃圾處理掉。
日本的垃圾處理站叫做是資源循環站。垃圾經過分類處理后變廢為寶,有的用于火力發電,有的用來建設蒸汽游泳池,從垃圾里提取金屬成為原料,最后剩下來的垃圾渣用來鋪路和填海,日本有個娛樂區叫臺場,就有一半是垃圾填出來的。
日本對一半以上的人口實行垃圾從量收費。一般情況下,有害垃圾和資源垃圾的收運是免費的,可燃燒垃圾和不可燃燒垃圾的收運則要按垃圾體積付費,市民通過到指定地點購買特制垃圾袋完成付費。此外,很多地區的垃圾袋還采用“實名制”。
日本幾乎做到了垃圾百分之百回收,依賴的不是先進的技術和發達的科技,是全民對環境的敬畏、真摯的感情和高度的民眾的自覺性。 其實垃圾分類這一步,中國早在16年前就已經邁了出去。過去十幾年,中國垃圾分類工作的成績值得肯定,但需要改進的地方更多。未來,中國垃圾分類距離全部實現的目標依然尚遠。
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垃圾處理廠 此前,中國垃圾分類遭遇滑鐵盧,基本可以歸結為以下三種原因: 其一,居民個體的內在因素,包括對垃圾分類知識掌握程度低,對垃圾分類抱有抵觸態度等。 其二,垃圾分類制度本身存在問題,報道顯示很多地區雖然居民預先做好了分類,但是市政部門回收時卻依然將垃圾合并處理,“一鍋化”的后期處理直接影響了居民對垃圾分類制度的信心,進而影響到前期的分類,造成惡性循環。 其三,垃圾分類的配套制度不完善,比如獎懲制度,相關的宣傳制度等。 首先來說,在我國,目前依然沒有全國統一的垃圾分類標準。
對比其他國家分類垃圾之路: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加拿大也早在1990年就提出要進行垃圾減量化處理。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也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過程,才最終建立良性循環的垃圾分類體系。 |
相關文章
- 一圖讀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2017-04-01
- 垃圾分類現狀分析2017-04-11
- 在德國街頭感受垃圾分類2018-01-05
- 中國垃圾分類推廣重點城市名單2020-01-15
- 固廢垃圾分類處理設備2025-04-02
- 垃圾分類對垃圾焚燒發電廠運營成本的影響分析2025-04-02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