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法規
|
生產
合法性
|
1
|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驗收制度
|
|
2
|
按照HJ864.1-2017標準依法申請與核發排污許可證,依法、及時、足額繳納環境稅
|
|
工藝裝備/生產現場
|
工藝裝備水平
|
3
|
淘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淘汰類產品、工藝和生產設備,淘汰半水煤氣氨水液相脫硫、天然氣常壓間歇轉化工藝制合成氨、一氧化碳常壓變化及全中溫變換(高溫變換)工藝、沒有配套硫磺回收裝置的濕法脫硫工藝,沒有配套建設吹風氣余熱回收、造氣爐渣綜合利用裝置的固定層間歇式煤氣化裝置
|
|
4
|
按照《清潔生產標準——氮肥制造業》HJ/T188-2006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
|
|
5
|
鼓勵采用《國家鼓勵的循環經濟技術、工藝和設備名錄》中氮肥生產廢水超低排放集成技術及氮肥生產廢氣、廢固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
|
|
6
|
干煤粉氣流床氣化工藝中的磨煤干燥系統熱風爐燃料應采用低硫燃料氣
|
|
清潔生產水平
|
7
|
完成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
|
生產現場
|
8
|
產生廢水的生產線、設備等進行架空改造(特殊工藝要求除外);車間實施干濕區分離,濕區地面應敷設網格板,濕件加工作業須在濕區進行;
|
|
9
|
原材料、產品、固體廢物不得露天堆放,所有生產過程必須在室內進行,不得露天作業
|
|
工藝裝備/生產現場
|
生產現場
|
10
|
廢水管線采取明管套明溝(渠)或架空敷設,廢水管道(溝、渠)應滿足防腐、防滲漏要求,杜絕廢水輸送過程污染,廢水收集池附近設立觀測井。
|
|
11
|
廢水收集和排放系統等各類廢水管網設置清晰,有流向、污染物種類等標識
|
|
12
|
每個廠區只能設一個污水排放口和一個清下水排放口,排放口應設置檢查井
|
|
13
|
易污染區地面、生產車間的地面應硬化、防滲、防漏和防腐處理,四周建圍堰并宜采取防雨措施。
|
|
14
|
生產過程無跑、冒、滴、漏現象,保持環境整治
|
|
污染
治理
|
廢水處理
|
15
|
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污水分質分流,并配套合適的廢水處理設施,建立規范化雨、污水排放口、明確污染物項目及排放限值
|
|
16
|
污水排放須達到《合成氨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GB13458-2013)等相應標準要求
|
|
17
|
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口及污水回用管道需安裝流量計
|
|
18
|
冷卻水應循環使用
|
|
19
|
廢氣噴淋水、堆場滲濾液、初期雨水、場地沖洗水應納入相應的廢水處理設施后處理達標排放或回用,生活污水處理后達標排放
|
|
20
|
廢水處理設施的構筑物進行防滲、防腐處理
|
|
21
|
設置標準化、規范化排污口
|
|
22
|
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正常,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
|
污染
治理
|
廢氣處理
|
23
|
采用煤、天然氣、焦爐氣、油等為原料的原料氣制備及凈化、尿素生產,硝酸銨生產等環節需根據行業廢氣治理可行技術參照表配套滿足要求的集氣、除塵及相應的處理裝置,排放的廢氣必須達到《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6171-2012)、《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9078-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71-2014)、《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33-2011)、《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 14554-93)中相應標準要求
|
|
污染
治理
|
廢氣處理
|
24
|
鍋爐按照要求進行清潔化改造,污染物排放達到《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71-2014)中燃氣鍋爐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
|
25
|
煤堆場應實現封閉儲存或建設防風抑塵設施,以煤或油為原料的企業用于集輸、儲存和處理含揮發性有機物、惡臭物質的廢水設施應密閉。
|
|
26
|
采用三廢混燃系統時應管控汞及其化合物
|
|
27
|
采用固定床煤氣化工藝時應管控酚類、非甲烷總烴
|
|
28
|
廢氣處理設施安裝獨立電表,定期維護,正常穩定運行
|
|
29
|
揮發性液體儲罐應優先采用壓力罐、浮頂罐以減少無組織排放
|
|
30
|
固定窗常壓煤氣化工藝醇氨聯產的甲醇生產單元、碎煤固定床加壓氣化工藝的原料氣制備及凈化單元、水煤漿或干粉煤氣流床氣化工藝的脫硫脫碳工序(采用低溫甲醇洗工藝)中揮發性有機物流經的設備與管線組件的動靜密封點應開展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工作
|
|
固廢處理
|
31
|
煤灰、渣、炭黑、含貴金屬的費催化劑等固廢應設置專用暫存庫堆存、綜合利用、采取無害化處理或安全處置的措施
|
|
32
|
危險廢物貯存應滿足《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 2001)要求。危險廢物貯存場所必須按照《環境保護圖形標志 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GB15562.2-1995)的規定設置警告標志
|
|
33
|
建立危險廢物管理臺賬,如實記錄危險廢物貯存、利用處置相關情況
|
|
34
|
進行危險廢物申報登記,如實申報危險廢物種類、產生量、
流向、貯存、處置等有關資料
|
|
35
|
危險廢物應當委托具有相應危險廢物經營資質的單位利用處置,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
|
|
環境
監管
水平
|
環境
應急
管理
|
36
|
切實落實雨、污排放口設置應急閥門
|
|
37
|
企業建有規模合適的事故應急池,應急事故水池的容積應符合相關要求且能確保事故廢水能自流導入
|
|
38
|
配備相應的應急物質與設備
|
|
39
|
制定了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具備可操作性并及時更新完善
|
|
40
|
建立重大風險事故定期應急演習制度,定期開展演練并與區域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實現聯動
|
|
環境
監測
|
41
|
制定自行監測計劃,開展廢水、廢氣排放口監督性監測
|
|
內部
管理
檔案
|
42
|
配備專職、專業人員負責日常環境管理和“三廢”處理
|
|
43
|
建立完善的環保組織體系、健全的環保規章制度
|
|
44
|
完善相關臺帳制度,記錄每天的廢水、廢氣處理設施運行、加藥、電耗、維修情況;污染物監測臺帳規范完備;制定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如實記錄危險廢物的產生、貯存、處置及運輸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