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節能環保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5年)(2)
時間:2015-11-18 10:56來源:工信部科技司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節能環保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5年)
41.大型智能可控稀土熔鹽電解槽及配套工藝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設計開發結構科學、配置合理的50kA以上智能熔鹽電解槽;研究稀土金屬低能耗、低排放電解工業制備技術;研究稀土電解智能控制系統及相關技術。
42.綠色制溶解漿工程化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利用離子膜電催化作用及多元耦合低溫催化作用,配以輔助藥劑,使得天然高分子發生快速斷裂反應,制漿過程由原來的高溫、低濃、間歇過程變為低溫、高濃、連續過程。
43.茶皂素印染前處理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茶皂素是一種性能優異的表面活性劑改性物,不含APEO等有害物質,用于織物前處理,可替代傳統精煉漂白工藝中使用的各種助劑,一般織物使用時不必添加燒堿、雙氧水及其他化學助劑,特殊織物使用少量的雙氧水,滿足織物前處理要求。
44.采用半水-二水法工藝對現行二水法濕法磷酸工藝改造
主要技術內容:
半水-二水法濕法磷酸生產工藝采用二次結晶技術,比傳統的二水法工藝具有能耗低、磷的回收率高、磷石膏品質好的優點,是濕法磷酸生產轉型升級的方向。
45.乙炔氫氯化無汞催化劑的制備與應用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乙炔氫氯化合成氯乙烯無汞催化劑的配方及生產制備技術,催化劑生產制備的工業放大技術,催化劑在電石法聚氯乙烯工業生產中的應用技術。
46.H-酸連續法生產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采用液萘為主原料,經過磺化、硝化、脫硝、(三辛胺溶劑)萃取、(氫氣)還原、堿熔、(綜合利用萃取工序的硫酸)離析、過濾、干燥等反應制得。生產過程連續操作,縮短了工藝路線,提高了收率,降低了能耗,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且采用先進的DCS系統自動控制生產合成車間,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47.橡膠促進劑MBT微反應管道連續法工藝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MBT微反應應用技術,包括清潔生產技術(實現無廢水排放),管道連續法工藝技術。
48.高濃度含鹽有機廢水焚燒回收鹽工藝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通過鱗板式焚燒爐對高濃度含鹽有機廢水進行焚燒處理,同時對鹽進行回收。焚燒溫度達800-850℃,有機物焚燒變成二氧化碳和水,鹽焚燒后為熱態鹽,通過在鱗板上運行轉變為冷態鹽,對冷態鹽進行回收,進一步處理,形成工業鹽。焚燒后的尾氣經過尾氣凈化系統,達標排放。
1.高效、綠色鋼鐵制造流程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通過鋼鐵流程結構優化和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網絡集成構建,對涉及高爐-轉爐長流程和廢鋼-電爐短流程關鍵界面匹配、二次能源高效轉化、低品質余熱回收利用、低碳綠色制造、鋼鐵制造流程三個功能價值提升等模式優化與關鍵技術進行深度開發。實現鋼鐵材料及其流程的高效化、綠色化制造。
6.鋼鐵定制化智能制造關鍵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全流程的定制化的制造系統;鋼鐵產業供應鏈智能優化技術;鋼鐵材料智能化設計與優化技術;鋼材組織性能預測、鋼種歸并和鋼鐵全流程工藝參數協調優化控制;鋼鐵流程大數據時空追蹤同步和大數據與知識混雜的挖掘分析技術;基于生產過程大數據和生產經驗的高精度生產模型和知識庫;用戶定制產品性能參數為牽引的鋼種動態歸并和鋼鐵材料組織性能動態預測技術;關鍵工藝設備的大數據性能預測、智能故障診斷和安全運行調控技術;設計鋼鐵全流程泛在無線通訊網絡的實現結構、通訊協議和實現裝備,完成鋼鐵全流程關鍵工藝過程參數和成品半成品質量數據等鋼鐵全流程動態生產數據的瞬像,以構建鋼鐵全流程生產動態歷程的全息數據。
9.低品位難選礦綜合選別與利用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低品位難選鐵礦石磨礦-重磁-反浮選技術;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技術;尾礦細磨—選別綜合再利用技術;復雜難選鐵礦石流態化(閃速、流化床、懸浮焙燒)-磁選關鍵技術;弱還原性氣氛形成及控制技術;多參數耦合系統調控技術;焙燒系統中鐵礦還原度控制技術;易氧化粉料冷卻和余熱利用技術及裝備;高矯頑力人造磁鐵礦分選技術;焙燒裝備大型化技術。
11.鋼鐵制造流程余熱減量化與深度化利用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焦爐余熱利用技術、焦爐煙氣余熱梯級利用技術、荒煤氣余熱回收發電技術、發電乏蒸汽用于海水淡化,燒結礦顯熱發電技術,干式粒化等多種余熱回收技術以及高爐沖渣水制冷、制熱、發電技術(高爐區域低品位余熱冷熱電三聯供綜合利用),高爐熱風爐煙氣余熱梯級利用技術,轉爐、電爐煙氣余熱利用技術,連鑄坯顯熱利用技術,大型加熱爐煙氣源頭減量及高效利用技術,余熱源頭減量就地利用與鋼鐵生產工藝的協同技術,余熱利用與環保、固廢處理的協同技術,余熱利用與城市、社區環境的協同技術等。
6.長壽命高比容量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鎳鈷鋁酸鋰的制備及應用技術研究
主要技術內容:
鎳鈷鋁酸鋰前驅體的制備技術包括兩性元素鋁與過渡金屬鎳鈷的均勻共沉淀技術、鎳鈷鋁酸鋰前驅體合成的反應機理研究及鎳鈷鋁酸鋰前驅體制備設備研究;鎳鈷鋁酸鋰材料燒結工藝技術研究,包括鋰配比、摻雜元素的選擇、燒結溫度曲線、燒結氣氛濃度和破碎設備和工藝的優化;鎳鈷鋁酸鋰材料的包覆改性技術研究,包括通過不同包覆元素、包覆量、包覆方式以及包覆返燒條件等優化。
7.UV-LED 紫外光固化油墨的開發和應用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通過采用高效引發劑復配和高活性單體及連結料等關鍵技術,經精細碾磨分散,達到細度≤7.5微米,得到UV-LED紫外光固化油墨。
1.新型干法水泥綠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發
主要技術內容:
研發和采用高效節能料床粉磨技術,優化和提升高能效預熱預分解技術,進一步創新及拓展窯體功能,研發節能低碳新型熟料水泥,攻克與突破氮氧化合物和粉塵排放的途徑和技術瓶頸,提高協同處置廢棄物、垃圾替代燃料的效能和利用率,融入現代智能技術。
1.生物淬火油研究與應用
主要技術內容:
地溝油的分離、精煉技術;研發、評定冷卻性能改進、降凝、清凈分散、光亮、高溫抗氧、金屬鈍化等淬火油添加劑;通過試驗和關鍵性能測定,確定各種添加劑的配伍性和最佳加入量;淬火油熱氧化安定性評定;淬火油光亮性評定;對各種鋼鐵工件、各種淬火工藝的適應性;揮發氣體和煙霧成分分析;制定生物淬火油標準。
2.智能型熱處理加熱能耗管理系統研究
主要技術內容:
精確計量加熱功率,分辨加熱電流0.01A量級變化;開發具有實時數據庫的能耗采集單元,準確繪制升溫曲線、能耗變化曲線,反應加熱功率、溫度、時間等關鍵參數;開發數學模型,通過解析曲線趨勢,預測透熱溫度和時間;利用ARM系統實現多路模擬信號采集,遠程數據庫數據直接插入。(含統計分析軟件);開發熱處理設備計算機能耗管理軟件;評定加熱爐的熱效率和爐膛溫度均勻性;判定裝爐量和裝爐方式是否合理;測定多區爐不同區域的透熱時間差異。
3.高端汽車氣門綠色氧氮化熱處理裝備與技術研究
主要技術內容:
進行氧氮化工藝研究,探索最優的工藝參數,實現氮化層的綜合性能達到或超過鹽浴氮化層的性能;助氧化劑的開發,研制開發出一種高效、環保的助氧化劑,實現氧化層的綜合性能和膜層外觀達到或超過鹽浴氧化層的性能;氣氛含量的變化對氮化層形貌、相結構、氮化層厚度、顯微硬度及結合力的影響;設備研制中實現氫探頭精確控制碳勢,質量流量計控制工藝氣體流量的消耗端控制;在一套設備中完成氮碳共滲和后氧化的復合處理,取代目前的鹽浴QPQ技術,實現氣門表面處理的綠色環保和精確可控;采用一種高效、環保的助氧化劑實現零件后氧化耐蝕性提高。
4.大型熱處理生產線送料及運載用車型機器人及控制系統研究
主要技術內容:
機器人的裝載及送料能力;機器人應具備運載及裝卸超過4噸的大型工件的能力;機器人的控制及定位系統。
6.鑄造廢(舊)砂的再生技術與設備系統制造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通過再生技術和設備有效脫除廢(舊)砂表面上殘留包裹的粘結劑膜、變質燒結層等附著物,使其性能恢復和改善,在鑄造生產中循環再利用。其包括粘土砂廢(舊)砂的再生技術與設備系統、樹脂自硬砂廢(舊)砂再生技術與設備系統、水玻璃砂廢(舊)砂的再生技術與設備系統和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技術。
8.五金產品綠色制造工藝及數控裝備
主要技術內容:
綠色制造成套工藝、低成本數控裝備-機器人協同制造關鍵技術、低成本多機器人協同智能裝配與檢測技術、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產品出入庫/可追溯系統等。
4.碳纖維復合材料廢棄物低成本回收及其應用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連續流化床碳纖維回收工藝:連續的流化床工藝技術、可控進料裝置匹配技術,解決回收過程存在的能耗高、間歇生產的問題,是該研究要解決的關鍵點。低成本低能耗技術:復合型節能技術、流化床介質循環技術,是低成本低能耗技術的關鍵點。氣體綜合處理技術:氣體能源再利用技術、循環利用技術和排放氣體處理技術,是氣體綜合處理技術關鍵點。碳纖維性能評估與再利用技術:通過工藝控制保持回收碳纖維性能,通過合理產品設計促使產品開發力度使碳纖維復合材料能循環利用,是該研究技術關鍵點。
(九)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1.整車集成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動力系統電動化技術,底盤系統電動化技術,輕量化技術,整車控制技術,可靠性技術,電動車整車安全、振動噪聲(NVH)、壽命等性能控制技術。
2.電驅動系統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電機與傳動裝置、逆變器集成技術,高輸出密度、高效率永磁電機技術,高速減速器及變速器技術,高可靠低成本逆變器技術,自動化制造工藝及裝備技術。
3.燃料電池系統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高性能及高可靠性關鍵材料技術、低成本技術、耐久性技術、高可靠性供給系統技術。
4.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多源信息融合技術,車輛協同控制技術,數據安全及平臺軟件,人機交互與共駕技術。
5.能量存儲系統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正負極、隔膜及電解液等關鍵材料技術;電池管理系統技術,集成及制造技術,性能測試和評估技術。
6.汽車節能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動力系統技術、傳動系統技術、輕量化技術及低阻力技術。
2.生物基原材料工程菌開發及規模化生產工藝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采用基因工程技術、發酵工程技術、代謝工程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高效分離提取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氨基酸、有機酸、生物醇、生物烯烴、新型酶制劑等生物基材料相關的優良菌種,建立菌種性能改良和馴化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平臺,提升生物基材料產業化技術、原料底物及廢棄物的組分高效分離與高值化利用技術。
(三)太陽能光伏
1.高純多晶硅生產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在已有多晶硅生產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品純度,支持研發穩定的電子級多晶硅生產技術,并建立千噸級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突破高效節能的大型提純、高效氫氣回收凈化、高效化學氣相沉積、多晶硅副產物綜合利用等裝置及工藝技術,降低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成本。大力發展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產工藝研究,包括放大設計、裝置整體運行管理、操作優化、工藝設計等方面,實現規模化生產。
2.高效電池生產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開發電池效率達到22%以上的高效電池生產技術,包括重點背場鈍化(PERC)電池、金屬穿孔卷繞(MWT)電池、N型電池、異質結電池(HIT)、背接觸電池(IBC)電池、疊層電池、雙面電池等,并實現產業化生產。
3.薄膜電池生產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拓展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應用范圍,發展BIPV構件產品。支持銅銦鎵硒薄膜電池生產工藝技術研發,特別是大規模柔性銅銦鎵硒卷對卷連續生產工藝,提升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及時跟進高效率砷化鎵及有機薄膜電池技術產業化進程。
4.光伏生產專用設備
主要技術內容:
支持還原、氫化等多晶硅生產設備、大容量高效率多晶鑄錠爐和單晶爐、多線切割機、硅片測試分選設備、多晶在線制絨設備、減壓擴散爐、全自動絲網印刷機等的研發與產業化。研發晶硅太陽能電池自動化生產線,實現整線交鑰匙能力。加快高效電池用平板式PECVD、離子注入機、刻蝕機、原子層沉積鍍膜設備(ALD)等關鍵工藝設備研發。
(四)鋰離子電池
1.高比能量金屬鋰體系電池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加速我國高比能量金屬鋰體系電池關鍵技術突破,包括:連續薄膜金屬鋰(10-20μm)箔制造技術;固體電解質(室溫鋰離子電導率電導率10-4Ω-1cm-1)材料組成選擇、合成以及電解質薄膜制造技術;全固態電池(2Ah、100Wh/kg、循環壽命500次)設計、制造與評價技術;實用型鋰硫電池(250Wh/kg、循環壽命300次)關鍵技術等。
2.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及設備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磷酸錳鋰、磷酸釩鋰、鎳錳二元材料、富鋰錳基材料等新型正極材料規模化生產技術;硅基、錫基等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鈦酸鋰、硬碳為代表的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負極材料(循環壽命≥10000次);低成本、高性能石墨負極材料(成本降低10%以上,能量密度≥360mAh/g);隔膜基體材料聚丙烯、聚乙烯次啊遼河添加劑的制備和改性技術;產品質量穩定與一致性較好的隔膜生產工藝(孔隙率40%左右,納米微孔≤200nm,縱向拉伸強度≥100MPa);晶體六氟磷酸鋰、無水高氯酸鋰、無水碘化鋰、四氟硼酸鋰等電解質鹽與功能性添加劑。專用設備規模化生產技術、穩定運行技術及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線監測和控制技術。
(六)汽車電子
1.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動力系統的關鍵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高可靠發動機、驅動電機、變速箱一體的機械傳動技術;整車智能控制、高效電機控制、高安全電池管理技術;高安全電動助力轉向技術;智能熱管理技術;基于怠速停機的尾氣處理技術;整車能耗和排放的綜合評價技術與標準。
1.工業機器人伺服控制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伺服控制系統是一種以機械位置或角度作為控制對象的自動控制系統,例如數控機床、機器人等。使用在伺服系統中的驅動電機要求具有響應速度快、定位準確、轉動慣量。
|
相關文章
- 第八屆中國國際節能環保展覽會(2015年6月9-12日北京)2014-10-13
- 全球環保研究網節能環保廣告位2014-10-27
- 節能環保行業定制調研咨詢2014-10-27
- 俄羅斯節能環保行業數據監測定制2014-10-29
- 全球節能環保產業監測季報定制2014-10-29
- 節能環保“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03-21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