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氣治理路線回顧
路線之變——大氣治理半世紀 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起步于1970 年,從彼時的“酸雨之殤”,到現在的“穹頂之下”,我國的大氣污染治理路線經歷了“控制酸雨”—“大氣十條”—“藍天保衛戰”的發展,治理措施從火電脫硫到火電脫硝除塵、再到其他行業限產、直至當前的非電提標改造,污染物防治也從單一的二氧化硫擴展到五大空氣污染物全面控制,治理手段豐富,技術先進,范圍全面,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三十年間實現了快速發展。 目標不變——改善空氣質量,增強人民幸福感 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目標始終不變: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增強人民幸福感。2018 年7 月3 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我國大氣治理的下一個階段性量化目標:2020 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 年下降15%以上;PM2.5 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 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日前發生的PM2.5 約束“從5%到3%”,以及部分省市實施差異化錯峰生產,并不會改變藍天保衛戰的終極目標,只是在節奏上的適度放緩,同時增強治理的自主和科學性。 環保任務與經濟發展的“對立統一” 環保趨嚴和經濟發展并不是單純的博弈關系。前期壯士斷腕似的去產能,一刀切似的調結構的確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長期來看,環保要求的提高有利于經濟的合理健康發展。我們認為在當前已取得一定環保治理效果的情況下,通過科學、分梯度的環保治理方法,既可以不對經濟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也將是未來實現環保目標平穩且正確的路徑。 限產情況需持續關注 后“大氣十條”時代,大氣污染治理需求不減,“污染防治”位列三大攻堅戰之中,藍天保衛戰更是重中之重,后續非電大氣治理行業脫硫、脫硝、除塵、無組織排放顆粒物、VOCs 需求將有續開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 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從8 月初的征求意見稿到正式發布,大氣考核指標已由5%降至3%。日前唐山市正式發布《重點行業秋冬季差異化錯峰生產績效評價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按評價等級實施差異化錯峰生產,而其余各省市尚未出臺具體的限產方案,需持續關注后續各省市政策發布情況。 附件下載:我國大氣治理路線回顧 |
相關文章
- 環保行業2018年度策略:政策進入新時代 行業面臨新機遇2017-12-18
- 2018年環保行業投資策略報告:庫茲涅茨拐點悄然來臨 行業進入發展新時期2017-12-20
- 2018年環保行業投資策略:迎接制度之春 靜待業績花開2018-01-12
- 環保行業2018年投資策略:新起點 新變化 新機遇2018-01-22
- 深改紅利引領環保產業進入新常態2018-01-24
- 非電行業脫硫脫硝規模超千億 市場存機遇2018-01-24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