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2)
時間:2024-01-12 08:58來源:新華社 作者:新華社 點擊:
次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1月11日發布。意見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意見要求,“十四五”深入攻堅,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五五”鞏固拓展,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體提升,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四、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
(五)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以細顆粒物控制為主線,大力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強化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實施源頭替代工程。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因地制宜采取清潔能源、集中供熱替代等措施,繼續推進散煤、燃煤鍋爐、工業爐窯污染治理。重點區域持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研究制定下一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開展新階段油品質量標準研究,強化部門聯合監管執法。加強區域聯防聯控,深化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持續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著力解決惡臭、餐飲油煙等污染問題。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到2027年,全國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各地級及以上城市力爭達標;到2035年,全國細顆粒物濃度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實現空氣常新、藍天常在。
(六)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深入推進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護治理,優化調整水功能區劃及管理制度。扎實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備用水源地建設。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監測監管體系。推行重點行業企業污水治理與排放水平績效分級。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建設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加強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因地制宜開展內源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并形成長效機制。建立水生態考核機制,加強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以海灣為基本單元,“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不斷提升紅樹林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海水養殖環境整治。積極應對藍藻水華、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推進江河湖庫清漂和海洋垃圾治理。到2027年,全國地表水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分別達到90%、83%左右,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成率達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諧”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基本建成。
(七)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嚴防新增污染,逐步解決長期積累的土壤和地下水嚴重污染問題。強化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扎實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分階段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依法加強建設用地用途變更和污染地塊風險管控的聯動監管,推動大型污染場地風險管控和修復。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適時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開展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強化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嚴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環境風險。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Ⅰ-Ⅳ類水比例達到80%以上,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八)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無廢城市”建設,持續推進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推動實現城鄉“無廢”、環境健康。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塑料污染。深化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嚴防各種形式固體廢物走私和變相進口。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以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為重點加強尾礦庫污染治理。制定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法規。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60%,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到2035年,“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全覆蓋,東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無廢城市”,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五、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九)筑牢自然生態屏障。穩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廊道保護建設。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完成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實施全國自然生態資源監測評價預警工程。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建設,強化統一監管。嚴格對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的監管,及時發現和查處各類生態破壞事件,堅決杜絕生態修復中的形式主義。加強生態狀況監測評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到2035年,國家公園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展現美麗山川勃勃生機。
(十)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繼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大草原和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加強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面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聚焦影響北京等重點地區的沙源地及傳輸路徑,持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推進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到203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6%,水土保持率提高至75%,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十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的統籌協調作用,落實“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健全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保護野生動植物,逐步建立國家植物園體系。深入推進長江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繼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措施落實。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建設現代海洋牧場。到2035年,全國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18%,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六、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
(十二)健全國家生態安全體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與經濟安全、資源安全等領域協作,健全國家生態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應對管理體系,提升國家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形成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生態安全防護體系。
(十三)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強化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統籌作用,構建嚴密的核安全責任體系,全面提高核安全監管能力,建設與我國核事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核安全監管體系,推動核安全高質量發展。強化首堆新堆安全管理,定期開展運行設施安全評價并持續實施改進,加快老舊設施退役治理和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加強核技術利用安全管理和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加強我國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境監測和研究,提升風險預警監測和應急響應能力。堅持自主創新安全發展,加強核安全領域關鍵性、基礎性科技研發和智能化安全管理。
(十四)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強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環境風險檢測、識別、評價和監測。強化全鏈條防控和系統治理,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加強有害生物防治。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預警、影響評估,加強進境動植物檢疫和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
(十五)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大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建設,強化監測預測預警和影響風險評估。持續提升農業、健康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氣候韌性,加強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氣候風險管理。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強化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十六)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堅持預防為主,加強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完善國家環境應急體制機制,健全分級負責、屬地為主、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責任體系,完善上下游、跨區域的應急聯動機制。強化危險廢物、尾礦庫、重金屬等重點領域以及管轄海域、邊境地區等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實施一批環境應急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立健全應急響應體系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升環境應急指揮信息化水平,及時妥善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健全環境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
|
相關文章
- 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全文)2022-08-01
-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2022-08-18
- 三部門關于印發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聯原〔2022〕153號2022-11-18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2024-09-09
- 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與自愿減排市場銜接工作的通知2024-09-12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2024-09-12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