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3)
時間:2015-07-30 17:49來源:GEP Research 作者:全球環保研究網 點擊:
次
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
四、主要任務
(一)著力推進三大創新。
1、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推進能源電力體制改革,建立適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融入電力系統的新型規劃管理體制、電力市場體制、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利益補償機制。
探索能源規劃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能源電力規劃新體制,實現示范區可再生能源規劃與電力規劃的協調統一;推進可再生能源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化審批環節、優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對示范區可再生能源開發指標實行計劃單列,支持符合產品質量標準的生物天然氣進入天然氣管網和車用燃氣領域。
深入實施電力市場體制改革。開展包括發電、用電和輸配電在內的電力價格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新能源無歧視、無障礙上網制度,促進新能源上網價格通過市場競爭形成;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配電業務,向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放開新增配電網投資業務,鼓勵企業以混合所有制方式投資局域智能電網建設;完善示范區跨省(區、市)電力交易機制,向京津冀地區輸送電力;推進發用電計劃改革試點,通過確定示范區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本地電力消費比例的年度配額指標,明確地方政府、電網企業和發電企業的責任,推動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
研究建立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機制。在京津冀區域范圍內,建立統一的能源協同管理體系,明確統一的能源發展目標,出臺協調一致的支持鼓勵政策,制訂統一的考核獎懲辦法,打造能源電力協同發展示范區。建立完善利益補償機制。創新對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的補貼機制,簡化補貼程序,提高補貼效率;在核定電網通道建設投資成本基礎上,完善可再生能源并網成本補償機制;建立電網輔助服務分擔共享機制,完善并網發電企業調峰、調頻和備用等輔助服務的考核和補償機制。
2、商業模式創新
打造公平合理的能源市場環境、互聯網和智慧電網融合發展的技術環境,發展多元多樣、眾創分享的能源產銷服務新模式。第三方服務模式。鼓勵相關企業利用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
在特定區域建設分布式電源,自用為主,余量上網,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合作開發模式。鼓勵開發企業提供技術、資金、設備,用戶
提供建設場地,雙方共同開發,收益共享。鼓勵租賃公司利用自身資金優勢,為開發企業提供設備租賃服務。
3、技術創新
加快推進關鍵技術創新攻關、成熟技術應用示范和創新服務水平提升,增強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創新能力,強化對示范區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技支撐。
推進關鍵技術創新攻關。重點圍繞實用性大容量儲能、高轉
換率光伏發電、風電和光伏發電功率預測、風光儲輸微網、智能電網、適宜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等關鍵技術,開展創新攻關,強化示范區可再生能源發展技術支撐。
開展關鍵技術應用示范。探索適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融入電力系統的新型電力運行機制和負荷調節管理新模式,在實施好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的基礎上,大力支持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建設,開展智能化區域電力運行監控管理、公共檢測等技術應用示范。開展能源采集和流動應用信息技術以及融合負荷實時調控匹配、電熱源網、交通網及儲能技術示范,建設智慧能源網。建設環境數據監測分析中心,推廣環保監測技術。
提升技術創新服務水平。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標準和檢測制度,建設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技術及開發應用的標準制定中心和產品認證中心。加強與國內外可再生能源試驗檢測機構戰略合作,建設國際化的可再生能源試驗檢測中心,開展工程試驗、現場測試和設備檢驗檢測等服務。
(二)著力實施四大工程。
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儲輸用四大環節,組織實施規模化開發、大容量儲能應用、智能化輸電通道建設和多元化應用示范四大工程。
1、規模化開發工程
高標準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按照規模開發和高效利用相結合、本地消納和合理外送相結合、電網建設和電源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在逐步提高本地消納比例的基礎上,由近及遠拓展消納范圍,減少棄風限電,持續推進風電大規模開發。
因地制宜建設太陽能光伏(熱)開發應用基地。充分發揮壩上地區面積廣袤、太陽能資源富集優勢,利用荒山、荒坡推進一批大型地面電站建設;遵循“綠色奧運、低碳奧運”的承辦理念,支持大型光伏企業在懷來至崇禮高速公路沿線兩側建設百萬千瓦級光伏廊道,啟動北京—張家口高速公路(張家口段)光伏電站及分布式儲能試點建設;探索通過擴大新能源應用促進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工作;在各類產業聚集區,以及公共建筑、商業樓宇、居民社區、農村等區域,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風光互補,在城區全面實行綠色建筑標準,積極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著力推廣太陽能光伏農牧業,實現“光農”、“光牧”互補;積極實施國家光伏扶貧工程,在赤城縣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后在示范區內推廣;快速推動尚義縣集光電、生態、旅游、度假為一體的大型太陽能示范園區建設。在壩上地區重點發展大功率太陽能光熱發電,重點推進一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
專欄1 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工程重點建設內容
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重點在壩上地區和壩下適宜地區建設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三期、四期工程。2020年、2030年風力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1300萬千瓦
和2000萬千瓦。大規模光伏發電基地。在懷來至崇禮高速公路沿線兩側建設百萬千瓦級光伏廊道,利用荒山、荒坡推進一批大型地面電站建設。2020年、2030年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600萬千瓦和2400萬千瓦。
大功率光熱發電項目。在壩上地區和崇禮縣重點發展大功率太陽能光熱發電,推進一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2020年、2030年大功率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100萬千瓦和600萬千瓦。
2、大容量儲能應用工程
開展大容量儲能試點。大力推廣應用儲能新技術,積極探索商業化儲能方式,逐步降低儲能成本,依托行業領軍企業,在崇禮縣、張北縣開展大容量儲能試點,為實現可再生能源全覆蓋做好示范。加大壓縮空氣儲能、大容量蓄電池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器儲能等技術研發力度,開展規模化儲能試點。
開展一體化儲能示范。在風電、光電等集中開發區,開展“風電+儲能”、“光電+儲能”、“分布式+微網+儲能”、“大電網+儲能”等發儲用一體化的儲能應用示范,支持發電、用電、儲能企業等投資建設和運營儲能裝置,為示范區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應用提供支撐。
配套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統籌考慮區域電網新能源和調峰電源發展需要以及當地站址資源條件,在綜合論證基礎上,在尚義縣等地合理布局抽水蓄能電站,參與區域電網調峰。
3、智能化輸電通道建設工程
開展智能化輸電技術試點。創新可再生能源電力送出方式。結合新開發風電、光電送出和就地消納需要,依托中科院、電科院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到2020年謀劃建設一批智能化輸電示范項目,引領可再生能源并網發展方向。
建設智能電網,提高示范區自身消納能力。擴建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增建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跨省跨區輸送通道規劃,提高示范區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外輸能力,優化京津冀三地能源結構,提升區域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比例。優化電網運行管理,加強區域電網協作,深挖系統調峰和電力通道輸送潛力,提高電網消納和輸送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能力。適應農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村電網投資力度,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步伐,提升農村電網裝備水平、供用電能力和質量。
專欄2 智能化輸電通道建設內容
加快示范區電力外輸通道建設,實現京津冀及更大范圍電網的互聯互通。到2018年,建成解放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尚義500千伏變電站主變擴建輸變電工程和張北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到2019年,建成壩上500千伏輸變電
工程;到2030年,建成康保主變擴建輸變電工程、白土窯500千伏輸變電工程。
4、多元化應用示范工程
在供熱、市政照明、居民生活、工業、農業、農村、交通、建筑等領域,大力推進用能方式改革,促進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打造多元化就地消納示范樣板工程。
可再生能源供熱。推進崇禮縣、張北縣等地風電供熱試點,并逐步擴大供熱面積。借助京張聯合申辦冬奧會的契機,聯合北京市不斷拓展風電供暖范圍。支持在崇禮縣率先建設100萬平方米跨季節集中儲熱與被動建筑技術相結合的供暖示范項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依托大型光熱發電站,實施熱電聯供。在城鄉普及太陽能熱利用,規模化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充分發揮中低溫地熱資源清潔無污染、持續性好、應用面廣等優勢,在地熱資源豐富的赤城、陽原、懷來等縣,積極謀劃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地熱供暖項目,重點推進典型示范項目建設。
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支持萬全、宣化、涿鹿、蔚縣等縣建設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基地;支持骨干優勢企業在工業園區建設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示范項目;支持涿鹿、萬全、下花園、赤城、沽源等縣(區)加快建設生物質熱電工程項目;支持農村實施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燃煤工程;支持大型專業化能源企業建設規模化生物天然氣示范項目。
可再生能源產業消納。加快沽源風電制氫及下游產業示范項目建設,開通張家口-北京帶寬100吉比特每秒(Gbps)直達光路,建設張北大數據中心示范項目,形成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產業鏈。將示范區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清潔型產業。
可再生能源交通工程。加快構建示范區可再生能源交通網絡,率先在公共交通、出租車、旅游觀光等領域推廣使用電動汽車,完善充電站(樁)等配套設施,到202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交通網絡全覆蓋。
建設分布式供能樣板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的運營模式,因地制宜建設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發電以及燃氣“熱電冷”聯產等各類分布式電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規劃建設一批以智能電網、物聯網和儲能技術為支撐的微電網示范工程和新能源綜合供能區域,提高系統消納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在奧運場館、高檔酒店、標志性建筑等場所率先建成一批分布式供能樣板工程。
專欄3 可再生能源多元化應用示范工程重點建設內容
可再生能源供暖項目。積極推進風電、太陽能、地熱供暖示范項目建設。到2020年,市縣主城區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達1600萬平方米以上,到2030年達9000萬平方米以上。太陽能熱利用示范項目。加快普及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到2020年,太陽
能熱利用面積達到700萬平方米;到2030年太陽能熱利用面積達到1500萬平方米。
生物質燃料綜合利用項目。重點在張北、宣化和東山產業集聚區建設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供汽)項目;在涿鹿、萬全、下花園、赤城、沽源等縣(區)建設生物質熱電工程項目。到2020、2030年,生物質成型燃料應用分別達到10萬噸和30萬噸,生物質熱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8萬千瓦和23萬千瓦,生物質天然氣消費量分別達到3000萬立方米和1億立方米。
可再生能源產業消納項目建設。加快沽源風電制氫及下游產業示范項目建設,推進張北大數據中心示范項目建設,形成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產業鏈。到2020年,風電制氫和張北大數據年用電量分別達到8760萬千瓦時和22000萬千瓦時。
分布式供能樣板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在崇禮縣、張北縣、沽源縣、康保縣、陽原縣和下花園區布局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各類分布式電源,建設微電網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分布式供能樣板工程。2020年分布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新增25萬千瓦,2030年在此基礎上再新增30萬千瓦。
(三)著力打造五大功能區。
1、低碳奧運專區按照舉辦“低碳奧運”的理念和要求,力爭2022年冬奧會
前崇禮縣用能基本使用可再生能源,并逐步在示范區內推廣。建設低碳奧運場館。以崇禮縣可再生能源電力作為奧運場館
用電的主供電源,周邊縣區的電力作為輔助電源,實現奧林匹克中心和其他賽場用電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建設4—6座10萬平方米級以上大型太陽能集中供熱站,實現奧運場館所有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熱。
推行低碳市政和交通。采用集中和分布式相結合供能模式,在崇禮縣辦公區、醫院、學校、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用電用熱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按照綠色、智能的理念,打造可再生能源交通運輸體系,專區內交通運輸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設施供能。
打造低碳民居。奧運村、崇禮縣城、主要風景區和周邊農村采暖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奧運村和縣城按照集中為主、分散為輔的方式,供暖主要采用太陽能、地熱等熱源,其他區域利用分布式太陽能方式供熱。
2、可再生能源科技創業城
圍繞提升示范區科技服務能力,在主城區規劃建設科技創業城,打造可再生能源高端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加大可再生能源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吸引國內外特別是京津地區高水平大學、國際知名院校采取合作辦學的形式,到示范區設立分校和專業人才培訓基地。支持建設可再生能源國際人才港和院士工作站,吸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建立分部或研發中心,提高示范區可再生能源應用研發能力,為示范區乃至全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技術支撐。
在張家口經濟開發區和西山、東山等產業集聚區高標準建設可再生能源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勵高端技術人才攜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到園區創業,大力引進信息服務、金融服務、法律咨詢和成果交易等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高標準創業服務,打造全國知名的可再生能源企業創業服務中心。
3、可再生能源綜合商務區
圍繞提升示范區綜合服務功能,在主城區高鐵站附近規劃建設集商務會展、成果展示等為一體的可再生能源綜合商務區。建設配套設施完善、服務便捷的現代化國際新能源商務會展中心,打造國際性可再生能源研討交流平臺。建設大型現代化可再生能源展覽館、科普基地、主題公園、文化廣場,展示宣傳示范區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理念、歷程、技術、成果。
4、高端裝備制造聚集區
瞄準風光電裝備發展前沿領域,在張家口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可再生能源高端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并網智能控制設備、新能源汽車、高轉換率光伏組件、太陽能熱電聚光器等可再生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
5、農業可再生能源循環利用示范區
將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農村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氣供暖等項目與當地生態農業有機結合,建立可再生能源保障、大氣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治理、農產品質量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的美麗鄉村示范區。
|
相關文章
- 擬在建項目:河北建設大型沼氣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示范項目2016-11-19
- 擬在建項目:河北農作物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生物質能源化利用項目2017-07-28
- 河北古冶區經濟開發區南部園區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項目2017-07-28
- 河北:武強縣環境空氣連續自動監測系統(PM10、NOX、CO、O3四參數)及配套設備2018-08-29
- 河北:青縣陳缺屯生活污水處理站項目2018-08-29
- 120億項目落戶河北三河 北控水務、北環等簽約超10億2019-04-11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