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德國投資12億歐元積極促進電動汽車發展
時間:2016-05-06 16:18來源:中國電力報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德國政府曾設定目標,到2020年該國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然而截止到2015年年底,德國電動汽車總上牌量不足5萬輛。
日前,德國政府曾設定目標,到2020年該國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然而截止到2015年年底,德國電動汽車總上牌量不足5萬輛。其中,全國登記注冊的4510萬輛乘用車中,電動汽車僅為2.55萬輛,混合動力車為13萬輛。為推動電動汽車市場發展,4月27日,德國政府宣布將為電動汽車提供補貼基金,總額為12億歐元(約14億美元),其中將有一半由德國政府支付,另一半由生產商提供。
方案剛剛被宣布不久,當地的一些政治家就表示不滿,認為德國汽車商將是這次方案的最大贏家,政府把補貼送給那些原本就非常富有、有能力購買汽車的人。據歐盟的規定,該方案適合歐洲所有的電動汽車商,但汽車價格要低于6萬歐元。由于特斯拉電動汽車造價過高,不符合方案標準,因此不包括在政策之類,而其剛剛推出的第三代車型,未來正式登陸德國后,將符合方案條件。
補貼方案加快實現減排目標
據《福布斯》新能源專家介紹,近期德國的高檔汽車品牌,例如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奧迪和保時捷等,因要完成歐盟制定的嚴格的耗油量指標,承受巨大壓力。歐盟要求到2015年將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減少到每千米130克,到2021年減少到每千米95克(排氣管排放量達到零),其中2015年的目標已于2013年完成。
據了解,歐盟曾要求,到2015年,歐盟汽車平均消耗燃料量為每桶油43英里(約69千米),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消耗量遠高于該指標。此外,歐盟還要求,到2021年,汽車平均消耗量為每桶油57.4英里;美國要求到2025年,平均消耗量為每桶油54.5英里。
咨詢公司PAConsulting去年12月份公布的報告顯示,寶馬和大眾很有可能因違反歐盟的燃料經濟規定,分別將受到10億美元的處罰。而其他一些汽車制造商,包括捷豹路虎、韓國現代和起亞,都有可能遭受巨額的罰款。報告稱,為完成減排目標,所有在歐洲生產的汽車商,都必須要大幅度地提升電動汽車和混合電動車比例。
“根據我們的計算,要想滿足目標,到2021年,寶馬、奧迪、大眾在歐洲掛牌的車輛中,電動類汽車占比要達到25%。”PAConsulting表示。
據悉,若沒有政府的補貼來刺激電動汽車銷售,德國汽車商只能獨自融資,加大宣傳力度,建議客戶購買電動汽車。而從目前的成本價格來看,電動汽車的造價是普通汽車的兩倍。
“德國推出的電動汽車補貼方案,為其完成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目標作了很大的貢獻。”英國汽車工業數據總編輯PeterSchmidt表示,“假如像寶馬、奔馳這些制造商不出售足夠的電動汽車或者混合電動汽車,接下來他們就很難完成歐盟制定的2021年平均燃油量的目標,隨之將面臨巨大數額的罰款。”
補貼是促電動汽車發展的動力
德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未來每輛出售的電動汽車將獲得4000歐元的折扣,插電式混合電動汽車獲得3000歐元的折扣。當方案開始執行時,加上制造商提供的25%補貼,每輛電動汽車獲得的補貼為5000歐元。此外,德國還撥款3億歐元加強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設施建設,并向政府部門撥款1億歐元支持其購買電動汽車。
目前德國路上行駛的電動汽車總數約為3萬輛,Schmidt表示,在補貼方案的刺激下,到2020年,德國行駛的電動汽車數可能達到50萬輛。
據了解,歐洲多數國家都對電動汽車進行補貼。法國對使用14年以上柴油汽車的家庭,購買電動汽車時可獲得1萬歐元的補貼;英國電動汽車補貼數額與德國相似;而在石油資源豐富的挪威,則是免稅購買電動汽車,且在所有城市都無需支付停車費用,也可自由出入普通車被禁止的停車場。
|
相關文章
- 德國: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2015-03-12
- 李佳慧:德國能源結構及清潔能源變革2015-04-23
- 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增幅超50%2015-05-07
- 德國歐綠保集團:第三代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綠色煤炭垃圾處理廠2015-05-14
- 棄核推動德國能源創新2015-11-16
- 歐洲標準支持環境保護2017-03-22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