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火電排放標準“落地”障礙何在?
從今年7月1日起,我國于2012年前建成的火電廠終于開始執行新版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排放新標準中,燃煤鍋爐二氧化硫排放限值從原200毫克/立方米降為50毫克/立方米;煙塵排放限值將從原50毫克/立方米降為20(嚴控地區)~3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則從原450毫克/立方米降為100毫克/立方米。 這一連串曾被視為卡住火電企業“脖子”的數字,已經真正成為中國全火電行業需要正視的挑戰。多位業內專家均對《中國科學報》表示,技術已不再是新標準實施的障礙,如何制定處罰標準與確保監管才是標準“落地”的最大挑戰。 從質疑到接受 事實上,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版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早在2011年1月便已經問世。 當時國家環境保護部對外發布了《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由于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污染物制定了可稱為“嚴苛”的新標準,一經發布便在火電企業中引起軒然大波。 上海外高橋(600648,股吧)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外三”)總經理馮偉忠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征求意見稿出來后,業內一片抱怨聲,普遍認為新標準的實施對電力行業而言是雪上加霜。” 這種集體悲觀的反應,源自當時仍然高歌猛進的煤價與火電企業的持續虧損。 來自中電聯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7月份,華能、大唐、華電、國電與中國電力五大電力集團業務合計虧損74.6億元,其中火電業務虧損180.9億元,同比增虧113億元。 在這種行業普遍虧損的情況下,試圖讓火電企業對大手筆投入脫硫脫硝設備并耗巨資維持運行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隨著2012年開始煤價迅速“跳水”,長期虧損的火電企業經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企業的虧損得到填補,壓力也大幅減少,而且國家對脫硫脫硝設備給予了補貼,環保電價也得到落實,所以這兩年行業內對新標準的抱怨明顯減少了。”馮偉忠說。 火電企業效益回暖的同時,我國“霧霾鎖城”的局面越來越嚴重。目前煤電仍然占我國總發電量的近80%,多燒煤便意味著增加排放,在2011年征求意見時被認為過于超前的排放標準,如今看來其實是合理的。 馮偉忠表示,火電企業已經開始感覺到大氣環境與己息息相關,“控制排放不應當是被動行為,而是企業主動為之的社會責任”。 運行“偷工減料” 基于社會責任與企業自身效益向好,目前國內火電企業已基本愿意接受這一新標準,但是否都能達到這份比歐盟、美國等更嚴格的排放標準? “經過這兩年對環保設施的改造,目前國內大部分火電企業都已經能達到新標準的要求。” 馮偉忠說。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咨詢中心主任曾鳴也對記者表示,預計新標準的實施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截至目前,我國發電則依然是國企的"天下",主要依靠國家承擔這部分的環保設備的改造成本”。 由于這一最嚴大氣污染排放標準早已公布于眾,企業已有較長時間更新設備、調試技術。盡管補貼資金尚不能完全覆蓋增加成本,但也不影響大多數企業正常運營。 可是,雖然技術上并不存在障礙、經濟方面也不存在問題,但企業在實際運行中卻往往會“偷工減料”。 |
相關文章
- 2015-2030年高鹽廢水發展歷程及生命周期預測2025-02-19
- 2015-2030年全行業高鹽廢水需求治理量及預測2025-02-19
-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2025-03-25
-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2025-03-25
-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2025-04-02
-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2025-04-02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