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陳吉寧:各位記者朋友,大家晚上好。在周五晚上又是霧霾天請大家來,借這個機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去年入冬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發生多起大面積長時間的重污染天氣,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大家對霧霾問題感到很焦慮。作為環保部長,看到這樣的污染天氣,我感到很內疚和自責。今天請大家來,就大氣污染問題回答大家的提問。 我先花點時間給大家做個簡單的情況介紹。在工作中有很多人問我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想這些問題你們也很關心。 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是寫進黨章的,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戰略層面上進行部署和推動的。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批示有100多次。李克強總理做過多次重要批示。張高麗副總理親力親為,多次研究和部署相關工作。大家都知道,我們今天執行的《大氣十條》就是在張高麗副總理直接帶領下完成的,前后大概50次易稿。在這里我想說的是,中央對于解決當前環境問題的決心是堅定的,行動是堅決的。 今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實施的最后一年,大家都很關心,這三年多我們到底怎么看大氣污染治理,特別是最近重污染天這么多,很多人有懷疑,治理方向對還是不對?措施管不管用?我想先請大家看一個片子。 這是京津冀2013年到2016年四年間每天的空氣質量情況。越綠的就是優良天,顏色越深、紫黑色就是重污染天。這是非常形象的圖表。可以看到,從2013年啟動《大氣十條》開始,到2016年變化還是很明顯的。我們統計了一下,2016年北京PM2.5濃度是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優良天數比例比2015年上升3.1個百分點,這是北京這幾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 我們可以看一些其他地方,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情況。不僅北京在改善,三個重點地區都在改善。改善的幅度大概多少呢?跟2013年比,改善的幅度大約在30%左右。全國層面上,我們統計了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與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也是在30%左右。這個改進是實實在在的。這個改善速度快還是慢?這也是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我們把這個速度和發達國家做個對比,我們改善的速度比發達國家在同一發展階段還要快一些。 但是我們的條件其實并不好。大家知道發達國家解決PM2.5的階段比我們要后一些,工業化過程快完了才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是在偏重的產業結構、偏化石原料能源結構條件下,同是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變化的過程中來完成。我們是在單位面積排放強度和人類活動遠遠比已經解決這個問題的國家高得多的情況下來實現改善的,面臨的難度當然更大一些。 這些變化說明什么?說明我們大氣治理的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管用的。去年中國工程院組織國內精兵強將對《大氣十條》做了中期評估,評估報告對《大氣十條》這幾年來執行的技術路線、方向和采取的措施給予肯定。所以,我們對這些措施是有信心的。 目前有沒有問題呢?有!問題是什么?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這么大范圍的重污染天氣,問題到底在哪里?京津冀現在的問題是什么?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沒有多少改善。跟2013年比有改善,但是2016年與2015年比沒有改善。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一些措施在冬季之前是管用的,到了冬季之后、進入供暖期,我們的措施還很不夠。 怎么看這件事情?我過去講中國今天的環保工作、環境質量改善,是處在一個負“重”前行的階段。這個“重”是加引號的重。就是我們的環境質量是在一個非常高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前提下進行改善。我們要改善得快,就要加快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這樣才能輕裝前進。但是這么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說降下去就降下去,這個排放后面是有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在里面的。這個后面是我們偏重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所帶來的非綠色的生活方式。我們現在燃煤的用量,家庭供暖房間溫度都很高,機動車都是大型的,SUV,非綠色的生活方式也帶來很多影響。 我這里面有幾個數,大家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區有多“重”。京津冀周邊地區統計了六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國土面積占全國7.2%,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單位面積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6省市涉氣排放主要產品產量基本上占全國的30%到40%。比如,鋼鐵產量3.4億噸,占全國43%;焦炭產量2.1億噸,占全國47%;電解鋁占全國38%;平板玻璃產量1200萬噸,占全國33%;水泥產量4.6億噸,占全國19%。還有排放氮氧化物的一些化工產業,比如原料藥產量占全國60%,農藥產業占40%左右。此外,煤電占27%,原油加工占26%,機動車保有量占28%。所以我們講這么重的負擔,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長的機動車,是這個地區大氣污染的直接原因,也是改善的難點。 調整這樣的結構,涉及復雜的社會因素,需要一個過程。大氣治理必然是一個比較長的時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前幾天網上有很多人在講洛杉磯怎么一夜之間解決了污染問題呢?德國怎么一夜之間解決了污染問題呢?其實它們也不是一夜之間,它們都是用了20年到40年的時間才解決的。我相信我們會比它們更快一些。對大氣污染問題,我們不能因為幾次重污染天氣就失去信心。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這是我們必須保持的戰略指向。要有這樣的信心,我們才不會無序的進行大氣污染治理。 當前大氣污染治理一個核心問題是冬季問題,冬季問題怎么辦?這幾年下來,冬季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這里面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冬季強化措施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強化。第二個是,冬季的氣象條件變化比我們想象得要更困難、更復雜、更不利。就象是我們這么大的負重在走一個隧道,到了冬季的時候,這個隧道突然變窄了,而且這個隧道不僅冬季變窄了,而且變得越來越窄。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工程院去年對《大氣十條》中期評估顯示,京津冀地區的污染氣象條件,2014年比2013年差了17%,2015年比2014年好一點,但是比2013年差了12%。冬季的情況要更差一些。據氣象部門分析,2014年曾經是全球最暖的一年,2015年打破了2014年的記錄,2016年再次打破2015年的記錄,而且這個記錄不僅打破了、打破的幅度還比較大。氣象監測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6年12月,是1951年以來最暖的12月。全國的平均氣溫比多年平均情況高了2.6度,北京偏高1.6度。所以這個隧道每年到冬季都變這么窄,而是變得越來越窄。還有一些數據,比如北京的地面氣象觀測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采暖季的大風頻率都在10%以下,小風和高濕頻率都在50%以上,最近三年還在逐步上升。2016年冬季就是去年冬季的小風和高濕頻率已經接近60%。這樣一個氣象條件,一方面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另一方面有利于PM2.5的生成。PM2.5不只是一次產生的,相當部分是經化學反應二次生成的,加劇了污染程度。 去年5月份我們曾經預測到冬天會比較困難,啟動了京津冀強化措施,出臺兩年專門針對京津冀地區的強化方案。今天回過頭看,我們感到隧道變窄的速度快于污染物減排的卸負速度。這幾年連續下來,冬季的污染氣象條件變得越來越差,超過了我們卸負的減排速度。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 我們很清醒,不能寄希望明年會從暖冬變成冷冬,氣象條件會有很大改善,我想不要寄希望于這方面。環保部最近一個時期正在加班加點研究,我們要提出一些更有效的措施來更針對性地解決好這段時期的冬季污染問題。 所以從全年看,我們是在改進,有實在的進步,但是如果單獨看冬季,進步十分有限,甚至沒有進步。老百姓是不滿意的。我們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來加快解決冬季問題。 我先把情況給大家講一下,看看你們有什么問題,我在這里盡量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 |
相關文章
- 大氣環保產業全產業鏈分析及優化對策2019-07-24
- 印刷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附編制說明)2019-08-26
- 《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19年版)》2019-10-28
- 一圖讀懂《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2021-11-11
- 《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答記者問2021-11-11
- 2015-2030年高鹽廢水發展歷程及生命周期預測2025-02-19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