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6)
認真落實攻堅行動確定的各項措施,區域空氣質量一定會不斷改善 路透社:根據公布的10月份PM2.5數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只有4個達標,請問主要原因是什么?政府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接下來力度會不會進一步加大? 劉友賓:謝謝。我今天早晨上班的時候,在車里面聽到一個消息,北京市公布了今年1月~10月PM2.5濃度的數值。截至目前,平均為60微克/立方米,實現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這是在1月、2月北京市氣象條件總體不利、PM2.5濃度非常高的情況下,經過之后幾個月持續不斷努力實現的。 總體上,在“2+26”城市1月~2月PM2.5同比上升23.5%的不利形勢下,經過不懈努力,空氣質量惡化的態勢得到扭轉。3月~11月15日,“2+26”城市同比下降9.8%。自10月1日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以來,“2+26”城市PM2.5濃度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8%。 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我們現在采取的應對措施是有效的。公眾經常在曬藍天,大家都有直觀的感受,今年冬季和去年冬季相比藍天數目在增加,重污染天氣的影響在減少。大家知道,我們剛剛經歷過一次重污染過程,11月4日~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一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在我們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的時候,很多人不解,為什么在藍天白云時候發預警呢?因為我們的監測和預報預警能力使我們有這個自信,可以提前預測預報,讓公眾做好準備,讓各地提前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污染物峰值。監測表明,這次污染過程和以往相比,PM2.5濃度增長速度較低,污染累積強度較弱。專家們分析認為,應急減排措施效果明顯,主要污染物減排比例約在20%~30%之間。 所以這些監測數據,這一次重污染過程,以及老百姓對目前環境質量的真切感受,都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做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打贏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秋冬季所制定的各項措施有效性和針對性的信心。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相信區域空氣質量一定能夠得到有效改善。 當然,由于各地的基礎數據不同,工作力度、壓力傳導也存在差異,一些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不大,甚至存在波動。但整體上看,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呈改善趨勢。這說明,攻堅行動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認真落實攻堅行動確定的各項措施,區域空氣質量一定會不斷改善。 如果一些地方因為工作不力,沒有嚴格落實攻堅行動方案,導致空氣質量遲遲不能改善,給區域空氣質量改善拖后腿,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我們將進行量化問責。中國有句話叫“軍中無戲言”,我們將嚴格按照量化問責方案,對工作不力的地方負責人追究相關責任,有效傳導壓力,確保攻堅行動各項措施落地生效。 近年來環保投入力度加大,環保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環保投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 經濟觀察報:近年來環境治理力度在持續加大,環保投資是環境治理的重要基礎。能否介紹一下近年來環保投資的相關情況? 尤艷馨:謝謝這位記者,我來回答一下。正如你所說的,黨中央、國務院這些年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環保投資力度也不斷增加。主要有三個方面態勢: 第一是環保投入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的環保投資合計4.17萬億元,比“十一五”時期增長了92.8%,年均增長近10%。2016年完成投資9220億元左右,較2015年增長4.7%。“十二五”期間政府環保投資一共是839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也達到了14.5%。其中,中央各專項環保資金累計支出達到近1800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了140%左右。特別是3個“十條”出來之后,每年投資都在不斷增加。2016年、2017年中央財政對環保投入力度越來越大,預計今年資金規模能達到500億元左右。 第二是環保投資的結構不斷優化。為了支持大氣、水還有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確定的重點工程,中央財政整合資金,加大對大氣、水、土壤、農村以及山水林田湖等項目的支持,分類設立了大氣專項、水專項、土壤專項、農村環境整治專項、重點生態修護和保護項目等。優化項目的資金分配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嘗試,資金分配過程中減少人為因素干擾,主要是以因素法和競爭性立項為主。出臺了《環保專項資金激勵措施實施規定》,對上年度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及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改善的地區給予獎勵,不斷優化相關的管理機制。 第三是環保投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就像剛剛我給各位記者報告的一樣,環境保護部最近出臺了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并且聯合財政部還出臺了推進PPP項目實施的一些意見,還有就是指導地方推進PPP項目的實施,推動建立了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環保市場的機制。 以上這些改革措施為我們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資金保障,取得了積極成效。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濃度比2013年分別下降了33%、31.3%和31.9%;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的29個省份當中,有20個省份達到或者優于年度水環境質量目標,支持的85個地市當中有172個斷面的水質類別有所提升;2016年,為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央財政整合設立了土壤專項,為改善土壤環境質量、防范土壤環境風險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與此同時,我們認識到中央環保投資在安排使用過程當中,還有幾個突出問題:一是總量方面離需求還是有一些差距,環保工作歷史欠賬還是比較多,投入的規模和需求之間差距也比較大。從2016年情況來看,環保投資占GDP的比例大概是1.3%,從國際經驗來看是比較低的,污染治理設施直接投資只能占到一半左右。 第二個是環保投資效率不高,重建設輕運行,缺乏對后期運營維護資金的投入保障,監管的效果不大好。另外部分項目預期的環境績效也難以實現。 第三個就是環保投資市場機制不夠完善,具體表現主要還是回報機制不完善,另外綠色金融體系也不是很健全。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性不是很高,另外現在也遇到一些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制約了社會資本投資的積極性。 當前,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十九大報告提出來打好三大攻堅戰之一就是污染防治,對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質量狀況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還有很大差距,環境保護補齊短板仍然處在一個關鍵時期。 為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好轉、建設美麗中國,下一步在環保投資方面,有四個方面工作還是要著重加大力度。 首先來講,還是要強化落實企業的污染治理責任,加大企業的污染治理投資。明確企業法定責任,加強環境的監管執法,持續開展新環保法實施年活動,強化環保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聯動。另外來講,就是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違法排污名單制度。 第二個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社會資本來投入。大力推進PPP模式、第三方治理。另外一定要完善水還有垃圾等領域的收費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綠色金融機制,推進資源產業整合、投資回報機制的創新,采取項目打包、肥瘦搭配等方式。 第三個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集中資金解決重點地區的突出環境問題。從當前來看,大家比較關心的霧霾問題,還有黑臭水體問題、飲用水水源地問題、農村環境治理問題都是環境保護現在的短板,下一步都要加大支持力度。從重點區域來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經濟帶、南水北調沿線、國家的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地區今后都要加大投入力度。 第四個方面,就是要建立績效導向的資金使用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基于績效的專項資金分配機制和獎懲機制,開展常態化的績效評價。這個事情我們一直在研究,希望在整個工作當中能夠真正落地,把環境保護項目的績效評價結果真正跟整個資金安排和付費掛鉤。 環境保護部非常重視市場經濟手段在環境保護當中的應用 每日經濟新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推行市場化機制,這也是進一步推進環境治理和提高環境效率的內在要求。請問環境保護部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尤艷馨:下面請規劃院王金南院長回答這個問題。 王金南:保護環境的政策手段一方面是法規、標準等強制的法律管制手段,另一方面就是市場的手段,我們通常所說的環境經濟政策這類手段。環境保護部非常重視市場經濟手段在環境保護當中的應用。 第一個就是最近幾年協同相關部門,如財政部、發改委等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比如環境保護稅、排污交易、生態補償、綠色金融等這些重要政策相繼出臺實施。 其中有一些政策在國際上都很有影響,比如說環境保護稅,在國際上就是第一個國家層面上作為獨立的稅種建立的環境保護稅收制度。這個是在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當中很重要的制度。 第二個就是推進政策應用,也是跟相關的綜合部門協同推動,像財政政策、貿易政策、信貸、證券、保險這些政策,都在穩步的推進過程當中。比如說雙高目錄的設定,這些政策在促進結構調整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個就是在政策創新方面,前面提到像流域上下游的生態補償、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還有現在環境保護稅收的改革等,都是做了很大的創新。那么這些政策主要的目的,就是為排污者從經濟角度去進行選擇,自己核算,通過這些政策實施,自己去判斷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最經濟合理;同時把企業外部的成本、排放污染的外部成本怎么更好地實現內部化、降低企業成本。這也是我們整個機制創新的驅動力。 整個市場機制在未來環境保護中所起的作用應該是越來越大,這里面尤其需要我們在改革當中繼續創新,去解決問題。 劉友賓: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
相關文章
- 一圖讀懂《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2021-11-11
- 《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答記者問2021-11-11
- 一圖讀懂 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2022-02-09
- 媒體感謝信-全球環保研究網-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23-05-15
- 2015-2030年高鹽廢水發展歷程及生命周期預測2025-02-19
- 2015-2030年全行業高鹽廢水需求治理量及預測2025-02-19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