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時間:2012-06-04 17:21來源:《半月談》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2012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標志著將海水淡化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海水淡化是緩解水資源短缺形勢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機遇: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水資源不足是制約我國發展的瓶頸之一。海水淡化是“不淹地、不移民、不爭水、不受氣候影響”的水資源增量措施,在增加水資源總量的同時,可改善供水水質,提高供水安全。
早在2005年,天津、青島、大連等9個沿海城市先后發布了結合本地實際的海水利用規劃。然而,海水淡化推廣一直面臨著諸多困難,產業的發展處于“溫吞水”的狀態。在這一背景下,《意見》的出臺不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更有現實針對性。
《意見》中提出,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20萬立方米-260萬立方米/日,對海島新增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裝備制造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建立較為完善的海水淡化產業鏈,關鍵技術、裝備、材料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數據顯示,2011年底,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66萬立方米/日,是2005年水平(5萬立方米/日)的13倍以上。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和工程示范,我國在反滲透、低溫多效等主流海水淡化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已掌握萬噸級海水淡化裝置成套制造技術,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套1.25萬立方米/日低溫多效和1萬立方米/日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主要技術和經濟指標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一些有戰略眼光的國內外企業看好我國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建設運行等市場。市場紛紛預期,“十二五”期間我國可實現海水淡化裝備制造產值180億元,工程配套產值90億元,售水產值183億元。形成具有500億元產值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我國沿海區域經濟形成較大拉動,成為新一輪沿海戰略調整的助推力量。
新挑戰:三大“攔路虎”不可小覷
首先是海水淡化價格過高。提到海水淡化的發展和推廣,成本高的難題往往被第一個提及,成本與資本的博弈,需要政府和企業做出抉擇。一些看似風帆正勁的海水淡化企業,在經歷了飛速發展和產業擴張之后,都遭遇了成本的瓶頸。在這方面,《意見》的出臺將促使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財政政策,為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解燃眉之急。
|
相關文章
- 2015-2030年高鹽廢水發展歷程及生命周期預測2025-02-19
- 2015-2030年全行業高鹽廢水需求治理量及預測2025-02-19
-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2025-03-25
-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2025-03-25
-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2025-04-02
-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2025-04-02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