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拯救”藍天(2)
在空氣質量方面,東京都比日本全國標準的要求要嚴格。東京都環境科學研究所調查研究科長樋口幸弘說:“東京人口集中,產業也集中。如果排放標準與其他城市一樣,對居民的影響會更大。因此要嚴格一點,才能保持與其他城市一樣的環境。”
日本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時候,一個孩子患了氣管炎之類的病癥,如果醫生認定他是由于受到大氣污染而生病,孩子及其所在的家庭會拿到國家的補償。 日本“奪回”藍天的戰爭,實際上已經打了幾十年。 日本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時候,是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人松井女士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初來中國留學。她回憶起那段經歷時說:“初到北京,覺得天空十分蔚藍,好像從沒見過這么藍的天空。”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副產品,就是環境的代價。曾經在日本駐華大使館工作的日本環境省專家岡崎雄太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那時候日本小學的校歌中以“工廠的煙囪上有七彩的煙”這樣的詞匯來贊嘆日本經濟增長的速度。 日本四大著名的公害病,就包括空氣污染引發的四日市哮喘。四日市哮喘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由石油化學聯合廠排出硫酸化物為主的大量污染物質引發。其他三大公害病是熊本縣第一次水俁病、新潟縣第二次水俁病和神通川痛痛病。 隨著公害的增多,人們對政府的訴訟開始增加。很多日本民眾將政府和企業告上法庭,并最終取得勝利。媒體也發揮自己的作用,大力報道環保問題。 日本駐華大使館公使堀之內秀久曾撰文稱,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到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6年間,晚間新聞節目上報道次數最多,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新聞有兩個:一是越南戰爭,二是有關環境污染、公害和公害病的報道。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重視環境問題。1970年的國會,由于集中討論環境公害問題,而被稱為“公害國會”。1967年,日本制定了《公害對策的基本法》,1968年通過了《大氣污染防止法》,規定了一氧化碳、碳化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的容許量。1971年,日本增設了環境廳(環境省的前身)。 日本各地地方政府、居民、企業紛紛締結了公害防止協定,居民可以進入工廠內部監視污染物質的排出情況。1978年,日本仿效美國,推出了“日本版馬斯基法”,加強了汽車尾氣管制。 日本環境省地球環境局官員染野憲治說,日本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時候,一個孩子患了氣管炎之類的病癥,如果醫生認定他是由于受到大氣污染而生病,孩子及其所在的家庭會拿到國家的補償。 |
相關文章
- 視頻丨格拉斯哥COP26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接受中外媒體采訪2021-11-11
- 工業廢水零排放的宏觀環境政策有哪些?2023-07-05
- 工業廢水零排放主要政策趨向?2023-07-05
- 鎳鈷錳三元廢舊電池黑粉原料渠道2023-08-25
- 生態環境部《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答記者問2024-09-12
- 《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與自愿減排市場銜接工作的通知》答記者問2024-09-12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