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廠怎樣防范“人禍”?(3)
人因失誤多由于個人因素 理論上講,人因失誤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通過得當的控制策略,把發生次數和影響程度降到最低是可能的。明確了人因失誤發生的類型、原因方可從容地對癥下藥。 人因失誤的發生是多種因素造成,一般分為3個方面。 ①個人因素。操作人員個人原因可以分為心理和生理兩部分因素。心理因素如習慣、緊張等;生理因素有疲勞、注意力分散、工作意欲低、記憶混亂、生物節律影響、技術不熟等。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指出,在諸多誘發核電廠人因事件的因素當中,個人因素起主導作用。 ②組織管理不善。如由于工作組織不當或人員配置不當,以致工作現場與指揮系統的聯系渠道不明確,或沒有相應程序約束接口關系。包括現場靜態、被動管理、監管力度不夠等。 ③經驗反饋不足。經驗反饋指檢修服務活動過程中發生安全、質量等方面的偶發事件或異常情況時,對有關信息及時收集、傳遞、分析、處理和總結,以防日后在“同一個地方摔倒”。經驗反饋不足包含傳遞信息不及時、不準確、不全面,以及通訊問題造成的信息阻塞和偏離。 此外,安全文化教育不足、現場訓練(操作訓練、創造能力培養訓練、危險預測訓練等)不足、基礎知識教育不足、缺乏應付事故的訓練、作業時間的制約、工作環境的壓力(噪音、照明、溫度等)、超負荷的工作量等,也容易導致人因失誤。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里森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型,用于分析事故或系統失效原因。一塊奶酪代表一個防御層次,圓孔代表系統的潛在缺陷或現實故障。如果恰好在某一時刻,核電廠每一層保護屏障上都由于一個共同的因素同時出現漏洞,則危害正好通過每層屏障上的漏洞貫穿整個奶酪,釀成事故、造成損失。由此,為防范核事故或降低事故后果,全過程運用縱深防御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始終確保各個防御層次的可靠性(主要表現為完整性和有效性)。而完善人員的可靠性,正是防止這一模型應驗的關鍵。
核電廠檢修服務活動過程中發生安全、質量等方面的偶發事件或異常情況時,要對有關信息及時收集、傳遞、分析、處理和總結,以防日后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防錯終極法寶——“洗腦” 要保證核電站安全高效運行,從硬件上預防人因失誤是第一步,比如要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的操縱裝置和適宜的作業條件,為關鍵核設施設計多重防御體系,做好定期維護和檢修等等。1979年美國發生三里島核事故之后,國際多個學界就開始分析人在不同環境和心理狀態下的行為模式,琢磨如何減少“人禍”對核安全的威脅。于是,核電技術升級換代的重心之一,就是革新核設施的固有安全性,用一大波防錯、容錯及自動化的設計,讓反應堆的正常運行和安全應急盡量不求人。同時,各國也從加強執業培訓和以人為本的操作設計等方面,提升操作人員自身的可靠性。 當然,不管多少黑科技上身,“人”都無法完全置身事外。要想進一步減少人因失誤,就要 對核電廠員工進行“洗腦”,也就是國際核安監機構始終強調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必須深入人心。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對安全文化的解釋是:“核電廠的安全問題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證得到應有的重視,是各有關組織和個人以‘安全第一’為根本、以維護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為最終目標的安全觀念。”核安全文化需要通過一套科學而縝密的規章制度和組織體系,讓從業人員在專業培訓和重典管理之下,逐漸形成遵章守紀的自覺性和良好的工作習慣,把核安全觀念和安全操作變成一種本能。
要保證核電站安全高效運行,從硬件上預防人因失誤是第一步,比如要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的操縱裝置和適宜的作業條件,為關鍵核設施設計多重防御體系,做好定期維護和檢修等。 |
相關文章
- 我國是如何實施核電廠核安全監管的,核電廠安全水平如何?2015-04-14
- 我國核安全監管能力怎么樣?2015-04-14
- 臺山核電廠有哪些核安全監管?2015-04-14
- 內陸建核電環境影響大不大?2015-07-02
- 內陸核電能否做到近零排放?2015-08-14
- 內陸核電能建嗎?2016-06-14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