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碧水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
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文件 冀水領辦〔2018〕123號 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 《河北省碧水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省直各部門: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冀發〔2018〕38 號),深入推進水污染防治,打好碧水保衛戰,省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制定了《河北省碧水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8年12月26日 河北省碧水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 為深入推進水污染防治,打好碧水保衛戰,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和省委九屆五次、六次、七次全會要求,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流域分 區管理體系為基礎加強空間管控,以污染減排與環境擴容為抓手,重點突出京津冀水源涵養和生態環境支撐區、雄安新區、冬奧會比 賽場區、北戴河及相鄰地區、大運河生態帶等五大區域,著力開展白洋淀流域治理、工業污水達標整治、河流湖庫流域綜合治理、水 源地保護、城鎮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河湖清 理、渤海綜合治理等八大專項行動,強化“黨委領導、政府統籌、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機制,加快實施一批骨干工程項目,不斷提高水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確保水環境目標如期實現。通過高質量的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協同推動高質量的經濟社會發展,為奮力開創新時代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新局面作 出貢獻,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有力的水生態環境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分區管控,精準發力 統籌流域邊界和行政區邊界,細化控制單元,構建科學化、精細化的水環境空間管控體系,按控制單元因地制宜制定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等 空間管控措施和污染防治方案,突出任務措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 性,務求實效。 (二)質量導向,系統治理 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以水質達標為出發點系統謀劃各項工作,統籌地表與地下、陸域與水域、流域與海域、城市與農村、 點源與非點源、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突出生態流量保障和自然生態修復對水環境質量改善的協同作用,將是否達到水質目標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效的標準。 (三)整體推進,重點突破 堅持整體推進,增強各項措施、各類水體防治的關聯性和耦合 性,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堅持重點突破,在整體推 進的基礎上針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水體強化攻堅,努力做 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 (四)落實責任,全民共治 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要求,落實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 部門水環境質量改善責任;加強執法檢查和專項督察,落實排污單位污染治理主體責任,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加強信息公開、宣傳教育與激勵引導,促進公眾積極監督和參與水污染防治工作,構建全民共治格局。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省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水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其中,全省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100%達標,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且極差比例控制在5% 以內;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87.5%;全省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斷面比例達到 48.7%以上(其中,2018年、2019年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斷面比例分別達到44.6%和47.3%),劣Ⅴ類水體斷面比例控制在25.7%以內 (其中,2018年、2019年劣Ⅴ類水體斷面比例分別下降至35.1% 和 29.7%以內);國考入海河流消除劣于Ⅴ類的水體。 四、重點區域 京津冀水源涵養和生態環境支撐區。以潮白河、永定河、灤河 水質目標為導向,堅持自然恢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扎實推進張承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水資源節約利用與配置、水土環境污染 治理、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綜合管理與監控能力建設,完善生態補償等機制,確保京津冀水源水質安全。潮河古北口斷面維持Ⅱ 類水質,白河后城斷面維持Ⅲ類水質,灤河大杖子(一)斷面維持Ⅲ 類水質。 雄安新區。立足雄安新區水生態環境功能需求,統籌白洋淀 流域治理與保護,在全面排查生態環境狀況的基礎上,加強上游生 態建設和水源涵養功能維護,系統治理雄安新區及周邊區域工業、 城鎮生活、農業農村、旅游開發等污染源,強化入淀河流、黑臭水體、納污坑塘等水體整治,實施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為 “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提供強力支撐。到2020 年,入淀河流府河安州斷面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氨氮≤3mg/L),孝義河蒲口斷面達到地表水Ⅴ 類標準(氨氮≤6.5mg/L);白洋淀湖心區水質達到地表水Ⅲ- Ⅳ類標準,南劉莊斷面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Ⅴ類標準。 冬奧會比賽場區。以提高崇禮區和洋河流域水環境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為重點,綜合運用補水、蓄水、河道生態治理、山洪溝治理、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重要淖泊退耕還濕等措施,強化生態環境管理能力與機制建設,保障冬奧會比賽場區及周邊水環境安全。 到2019年,官廳水庫上游八號橋斷面穩定達到Ⅲ 類水質標準,流域上游森林覆蓋率達到36.5% 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到2020年,奧運場館、奧運村污水實現全處理。 北戴河及相鄰地區。以近岸海域水質改善為重點,在北戴河及相鄰地區深入實施陸源入海污染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岸灘修復、沿海防護林建設、水生態修復與治理 等工程,完善陸海統籌污染綜合防治體系和環境保護監管運行機制,形成從源頭到海洋環境保護一體化決策和管理體系。到2018年,戴河戴河口斷面、洋河洋河口斷面達到Ⅲ 類水質;到2020 年,所有入海河流達到或優于水功能區劃水質目標要求,北戴河及相鄰地區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高于70%,重點監控湖庫的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重要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100%,重點海水浴場水質主要監測指標達到一類標準。 大運河生態帶。以衛運河、南運河、北運河等重污染河流為靶 向,加快實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各類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河道清淤疏浚、人工濕地建設等治理項目,加強生態流量保障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充分發揮河長制管理效用。到2019 年,北運河土門樓斷面基本消滅劣Ⅴ 類,衛運河秤勾灣斷面水質達到 Ⅴ 類;到2020年,衛運河油坊橋斷面水質達到Ⅴ類。 五、重點任務 (一)白洋淀流域治理專項行動 1 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 開展環境狀況排查。2018 年底前,完成白洋淀流域河湖庫淀污染狀況、工業企業污染狀況、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規模化畜禽養 殖場、納污坑塘和黑臭水體、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狀況、醫療廢物處置狀況、城鎮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八大排查工作,登記造冊,清單管理。(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政府負責) 加強工業污染防控和治理。實施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嚴格生態環境準入。全面取締“散亂污”企業,2019 年6 月底前徹底“清零”。集中開展涉水工業企業達標排放專項整治攻堅行動,2019年6月底前確保全面達標排放。增強工業集聚區水污染防治能力,做到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省人民法院、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滄州市政府負責) 推進城鎮污水和垃圾治理。推進新建城區、擴建新區以及城鄉結合部等污水截流、收集納管,到2020年,雄安新區及白洋淀流域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一律執行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現有污水處理設施要加快實施提標改造。加快建立與生活垃圾分類銜接的無害化處理設施,充分發揮現有垃圾焚燒發電廠作用,力爭將所有垃圾用于焚燒發電,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政府負責) 加強傍河農村及淀(湖)區農村污水和垃圾治理。對39 個淀中村和入淀河流沿線1000米范圍內的村莊實施污水治理,出水水質達到«河北省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一級 A 排放標準。加快推進垃圾收集、轉運及處理設施建設,推行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完善長效機制,到2020 年,基本實現傍河農村垃圾全收集、全處理。(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政府負責) 推進種植業污染防治。優化淀區及上游流域農業種植結構,積 極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控制化肥農藥污染,到2020年,化肥畝均使用量下降7%,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 以上。根據水質改善需要,選擇重點區域實施農田污染物生態攔截工程。 (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政府負責) 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科學布局和糞污資源化利用。繼續強化 畜禽養殖禁養區管理,加快禁養區以外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整 治,建設養殖場廢棄物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到2020年,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廊 坊市、滄州市、衡水市政府負責) 規范發展生態旅游,加強環境監管。根據淀區生態環境承載 能力,確定合理的旅游承載量。 嚴禁過度旅游開發,提倡錯峰旅游,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管控車船密度,嚴格控制淀區船舶數量。 加強船舶及其作業活動監管,防止污染淀區環境。嚴禁新增汽、柴油動力裝置船舶入淀。2020 年底前,完成對白洋淀淀區汽、柴油動力船舶油改氣、油改電技術攻關及配套設施完善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負責) 開展入淀河流河道綜合治理。對府河、孝義河、漕河、潴龍河、 瀑河等主要入淀河流開展河道垃圾集中整治專項行動,全面封堵非法入河排污口,對底泥污染嚴重區域實施清淤工程,有效提升河 道水體的自凈能力。以開展河岸生態緩沖帶建設為重點,推進生態修復工程、生態堤岸、生態防護林建設,構建河渠生態廊道。(省水利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省林業和草原局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政府負責) 2 構建水資源保障體系 推行全流域節水。明確白洋淀和雄安新區相關用水指標及分配調度方案,科學調整南水北調水量分配指標。推進農業節水,抓好工業節水,強化城市生活節水,促進非常規水利用。(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政府負責) 保障生態用水。構建以引黃入冀補淀工程為主,上游水庫和其他外調水為補充水源的多元互濟水源保障體系。增加引黃入冀 補淀工程引水時間和引水入淀水量;實施江河湖庫連通工程,構建太行山山區大型水庫通過上游河道向白洋淀生態補水的骨干供水網絡,聯合調度王快、西大洋、安各莊、瀑河等上游水庫水量,恢復淀泊水動力。通過多水源調度,到2020 年,力爭使白洋淀水位恢復到65-70 米。利用白洋淀下泄水量,補充趙王新河生態用水。(省水利廳牽頭) 3 推進水生態綜合整治 維護陸域生態。開展太行山區水土保持工程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到2020年,重點水庫周邊新增水源涵養林150 平方公里。在平原區縣主要入淀河流兩岸、道路節點、荒地、廢棄魚塘、低效農用地等區域實施造林綠化建設,到2020年,保定市完成造林1400平方公里,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5% 以上。(省林業和草原局牽頭,省水利廳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政府負責) 恢復水生態。在府河、瀑河、孝義河等主要河流入淀區域建設 濕地公園2處,有效維持和改善淀區水質。科學實施淀內重點區域底泥清淤,清理非法圍堤圍埝,實施退養還濕、退耕還濕、退居還濕等工程,加快淀區生態恢復。(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和草原局牽頭,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公安廳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保定市政府負責) 強化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唐河污水庫整治工作(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負責)。繼續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整治,2018 年底前完成安新縣和雄縣排查出的5 條黑臭水體治理修復工作。(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負責)繼續實施納污坑塘整治工作,力爭2018 年底前全部完成。(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水利廳等參與,雄安新區管委會負責) (二)工業污水達標整治專項行動 1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嚴格生態環境準入。全省八大水系干流沿岸、重要飲用水源 地補給區嚴格控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制革、造紙、焦化、化學纖維制造、石油加工、紡織印染等項目環境風險,合 理布局生產裝置及危險化學品倉儲等設施。根據控制單元水質目 標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細化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環境準入政策。白洋淀及周邊地區統一制定和實施嚴格的生態環境準入清 單;張家口、承德等西部涵養區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準入管 控;大清河、子牙河和黑龍港及運東流域地下水超采區限制高耗水 行業準入。造紙、焦化、氮肥、石油化工、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 藥制造、制革、農藥、電鍍等“十大”重點行業,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實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倍量替換。(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商務廳、省科學技術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參與,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政府和雄安新區管委會負責;以下均需各市(含定州、辛集 市)政府和雄安新區管委會負責,不再列出) 促進產業合理聚集。新建企業原則上均應建在工業集聚區。 對城市建成區內重污染企業、不符合安全防護距離和衛生防護距離的危化企業實施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推進現有企業向依法合規設立、環保設施齊全、符合規劃環評要求、滿足水法律法規 規定的工業集聚區集中,明確涉水工業企業入園時間表;確因不具 備入園條件需原地保留的涉水工業企業,明確保留條件,其中直排環境企業應達到排入水體功能區標準;2018 年底前,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政府就此制定專項計劃并向社會公開。有序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強化承接產業轉移區域的環境監管。(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水利廳、省應急管理廳等參與) 促進企業加快升級改造。全面推行排污許可制度,強化環境硬約束,深度整治“散亂污”企業,推動去除落后和過剩產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境質量超標地區,要根據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進程,制定并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標準。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在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電鍍、造紙、印染、農 副食品加工等行業,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或者地方排放標準的企業自愿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持續推進清潔化改造,提升企業清潔生產水平。(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 2 推進全面達標排放 加強工業污染源排放情況監管。2018 年底前,各地完成所有行業污染物排放情況評估工作,全面排查工業污染源超標排放、偷 排偷放等問題;重點排污單位全部安裝自動在線監測設備并同生 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依法公開排污信息。根據區域污染排放特點與環境質量改善要求,逐步實現將所有工業污染源納入在線監 測范圍,及時發現超標排放行為。深化網格化監管制度,將監管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全面落實“雙隨機”制度,加強日常環境執法工作。(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加大超標排放整治力度。 對超標和超總量排放的企業予以“黃牌”警示,一律限制生產或停產整治,明確落實整改的措施、責任和時限;對整治仍不能達到要求且情節嚴重的企業予以“紅牌” 處罰,依法提請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停業、關閉。持續保持環境 執法高壓態勢,依法嚴肅查處偷排偷放、數據造假、屢查屢犯的企業;對涉嫌犯罪的人員,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企業及其法人和主要責任人名單、違法事實和處罰措施等信息。 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根據關于對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失信生產經 營單位及其有關人員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的要求,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依法依規對違法排污單位及相關人員實施聯合懲戒。加大抽查核查力度,對企業超標現象普遍、超標企業集 中地區的地方政府采取掛牌督辦、公開約談、區域限批等措施。(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3 嚴格工業集聚區治理 分類推進設施建設。以水質不達標區域為重點,加快對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自查整改,分類處理水污染治理設 施建設滯后的工業集聚區。加快完善工業集聚區配套管網、污水 集中處理設施和自動監測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推進“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實現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入園企業應在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接入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商務廳、省科學技術廳等參與) 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嚴格執行規劃環評等相關文件規定,明 確各工業集聚區環保要求。大清河、子牙河、黑龍港及運東流域內工業集聚區到2020 年底全面執行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重點區域和劣V 類控制單元內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可結合當地環境質量改善需求,提出更嚴格排放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 門應切實加強日常環境執法工作,對存在違法違規排放廢水行為的工業集聚區,要加大執法檢查頻次和企業抽查比例。對長期無 企業入駐或入駐企業少的工業集聚區,加快開展規劃布局、發展定位等評估,明確發展計劃和污染防治要求。(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商務廳、省科學技術廳等參與) 提高園區運維水平。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應積極推進一園 一檔、園內企業一企一冊的環保管理制度建設工作,及時記錄園內 污水排放相關信息。各工業集聚區應定期開展污染防治自查,填報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運行、管理等信息,建立園區水環境管理臺賬。到2019 年,京津冀水源涵養和生態環境支撐區、雄安新區、冬奧會比賽場區、北戴河及相鄰地區、大運河生態帶等重點區域內工業集聚區以及其他區域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全部建立園區水環境管理臺賬。到2020 年,以上述園區為示范,逐步帶動全省工業集聚區監管水平提高。(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商務廳、省科學技術廳等參與) 積極落實準入要求。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劃、生態保護紅線 等環境保護空間管控要求,嚴格執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防洪影響 評價制度。將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自動在線監測裝置安裝等 硬任務作為工業集聚區設立、升級的先決條件。按照全省產業發 展布局及園區規劃環評要求,嚴格執行企業生態環境準入門檻,嚴格落實水質超標等區域主要污染物等量或減量置換要求,嚴格審查廢水“零排放”入園項目。(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商務廳、省水利廳等參與) (三)河流湖庫流域綜合治理專項行動 1 強化流域分區管理 細化控制單元劃分。在國家劃定的71個控制單元基礎上,結合各市、縣目標責任書要求和水污染防治精準布局的需要,篩選一 批省控、市控和縣控重點斷面,銜接水功能區目標要求,明確水環境質量目標與達標時限,統籌流域邊界和鄉鎮邊界,進一步劃分省、市、縣級控制單元。(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水利廳等參與) 落實控制單元管理措施。將控制單元作為水生態環境管理的基本空間單位,全面推行排污許可制度并做好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銜接,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分解落實水環境質量改善責任,確保各項治理和管理措施在空間上落地。(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水利廳等參與) 突出水域功能保護。在控制單元內,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濕 地保護區、江河源頭、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及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的產 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河湖及其生態緩沖帶劃為水環境 優先保護區,依法落實管控措施;與各級控制單元一起,形成國家、省級、市縣級、重要水域逐級細化的空間管理網格。(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水利廳、省林業和草原局等參與) 加強信息數據建設。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現代化監測手段,統一規劃、整合優化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結合第二次全國污染 源普查,推進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衛生、 氣象等部門和單位獲取的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數據互 聯共享并按控制單元有效集成,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建立控制單元產排污與斷面水質響應反饋機制,開展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到2020年,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管理與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支撐。(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氣象局等參與) 2 協調推進減排擴容 強化不達標控制單元污染減排。對37個不達標控制單元,依據污染構成特征,針對性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工業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養殖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與治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農村生活污染治理等工作,確保污染負荷大幅削減。(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等參與) 保育陸域生態。積極推進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以重要生態功能區、居民生活區、交通沿線敏感山體等為重點,積極推進礦山環 境治理恢復。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生態系統進行 修復和綜合整治,通過土地整治、植被恢復、河湖水系連通、岸線環 境整治、河湖濱岸緩沖帶及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等手段,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功能。對太行山和燕山重要水源地范圍內的25 度以上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和草原局牽頭) 保障生態水量。探索建立河湖生態水量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南水北調、引黃入冀及重要跨界河流補水機制,加大河流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力度,逐步恢復河流湖庫生態功能。以開發利用 率較高和污染嚴重的子牙河、黑龍港運東、大清河等水系為重點,采取閘壩聯合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保障基本生態用水,維護水體的生態功能。積極開展河流生態水量研究,在國家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礎上,探索制定河道生態水量保障方案。(省水利廳牽頭) 保護濕地系統。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禁止侵占自然濕地等水源涵養生態空間,對開發活動侵占濕地面積的,嚴格按照“占補平衡”原則,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到2020年,全省濕地面積不低于1413萬畝,其中,自然濕地面積不低于1042 萬畝,新增濕地面積3萬畝。繼續加強白洋淀、衡水湖、閃電河、北戴河等國家重 要濕地的保護與恢復。劃定并公布省級和一般濕地名錄,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建設,逐步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科普宣教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省林業和草原局牽頭,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等參與) 修復水生態空間。全面排查侵占重要自然生態空間、破壞損害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項目,集中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非法擠 占水域岸線的建筑提出限期退出清單,重塑健康自然的河岸線。 因地制宜采取退田還湖、退養還灘、退耕還濕、河岸帶水生態保護 與修復、植被恢復、生態補水、外來入侵物種和有害生物防控等措 施。實施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工程、人工濕地工程建設,明確沿河、環湖水域岸線及緩沖保護線,削減入湖(庫)污染負荷。恢復和 保護河湖淺灘濕地。以現有的天然湖泊、大型水庫、濕地等生態系統為依托,因地制宜擴大河湖淺灘濕地面積,減少污染物入河(湖)量,維護與修復重要區域的水生態功能。加大水生野生動植物類 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力度,開展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的就地和遷地保護,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省林業和草原局、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 3 分類開展水質保護 29個水質達到或優于Ⅲ 類的控制單元,要加大保護力度,避免開發建設活動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造成損害,針對性實施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人工濕地和初期雨水收集處理等工程,進一步削減入河(湖)污染負荷,保持優良水質不退化;37 個不達標控制單元,要全力推進滹沱河、龍河、鳳河、滄浪渠、滏陽河等重污染河流(河段)環境治理攻堅,強化污染源頭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 河道垃圾清理、河流岸線管制、人工濕地建設等措施,確保水質按期達標;5個水質維持Ⅳ - Ⅴ類控制單元,要繼續推進污染防治,力爭達到或優于Ⅲ類。水環境質量出現反彈或未按期達標地區的市、縣級政府,要依法編制實施水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圍繞“目標-問題-任務-項目”的邏輯主線,將任務及完成時限逐一落實 到控制單元內的排污單位。崗南水庫、桃林口水庫、西大洋水庫、 岳城水庫等水質較好水庫和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湖泊,要編制并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方案,維護水生態環境質量并持續改善。(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水利廳等參與) |
相關文章
- 《四川省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2019-10-30
- 江西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2019-11-11
- 四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2020年1月1日起施行)2019-12-26
- 《上海市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2019-12-27
-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2020-05-14
- 2019年北京污水收集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情況2020-06-05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