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環保部:“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3)
時間:2016-04-21 11:46來源:環保部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環保部:“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
三、“十三五”要著力推進的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十三五”藍圖已經繪就,下一步就是要真抓實干,把規劃綱要確定的一系列部署落到實處。我們將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動力,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嚴密防控環境風險,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概括來講,“十三五”環保工作思路主要體現在一個核心、一個制度、三大戰役、實現管理五化、抓好五大任務,即緊緊抓住提高環境質量這個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突出重點打好三大戰役,提高環境管理五化水平,推動落實5個方面的重大任務。
一個核心是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由總量控制轉為環境質量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調整。環境質量改善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目標,也是評判環境保護工作的最終標尺。“十三五”我們將把以環境質量為核心貫穿到環境保護工作的各個方面,硬碰硬、實打實,抓出一批實實在在的環境治理成果,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真切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個制度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這是繼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之后,中央提出的第三個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格”體現了從源頭、全過程和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來加強環境保護的新思路。保護環境的治本之策是源頭嚴防,關鍵所在是過程嚴管,根本保障是后果嚴懲。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就是要建立系統規范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政策落地落實,好使管用,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提高環境管理五化水平。要適應發展從粗放式走向追求質量和效益,環境管理也要相應做出積極的調整,所以我們提出了向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五化的轉變。系統化,就是要按照總書記“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觀,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科學化,著重解決的是環境治理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問題。環境治理不能搞大水漫灌,不搞短期行為,這樣做成本高,效果還不好。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懂得為什么治、治什么、怎么治。法治化,就是用法律法規來約束政府、約束部門、約束企業,樹立環保法律的權威和震懾力,做到依法保護、依法治污、違法嚴懲,通過法治化更好釋放和發揮經濟政策的作用。精細化,就是改變過去的粗放管理方式,分類別分層次制定更加精細的措施,做到責任到企到人,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信息化,就是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為環境保護提供基礎支撐,提高管理水平,促進管理轉型。
按照上述總體思路,“十三五”我們將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環保工作的始終,強化地方黨委政府的環境質量改善責任,注重硬約束和充分運用引導激勵機制,著力推進以下重點工作。
(一)分解落實“十三五”目標和任務。
規劃綱要、“十三五”生態環保規劃、《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都有相應的目標任務,當務之急是把目標和任務分解下去,讓地方“跳起來摘桃子”,把壓力和責任層層傳導下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核心是各級地方政府切實扛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一級一級抓落實、一級一級抓考核。目標任務要堅持環境質量這個核心和根本,著重明確省、市、縣生態環境質量要求。我們將強化質量目標導向,完善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及考核評價體系,將環境質量指標作為對地方黨委政府的硬約束,嚴格考核問責。
(二)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
深入落實《水十條》。狠抓飲用水安全保障,督促指導各地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全面公開飲水安全相關信息。做好良好水體的保護,從規劃、資金、管理等方面著手,確保“好水”不能變差。下力氣治理“差水”,督促地方政府逐步解決城市黑臭水體等問題。
出臺實施《土十條》。重點是夯實兩大基礎,突出兩大重點,推進三大任務和強化三大保障。兩大基礎是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摸清家底,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兩大重點是對農用地、建設用地提出管控要求。三大任務是分別對未污染的、正在污染的、已污染的土壤提出防治和風險管控措施。三大保障是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目標考核。
大家都很關心大氣污染防治,下面我重點講一下《大氣十條》的實施。我們要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去產能、加強散煤和機動車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等方面強化大氣污染防治。
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去產能方面,今后幾年要結合落實中央“去產能”目標任務,運用環保等多種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在京津冀地區,主要是去除鋼鐵、燃煤、水泥等重化工業產能,提高產業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水平。
在加強散煤和機動車治理方面,將主要通過集中供熱替代、煤改氣、煤改電以及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替代散煤。把黃標車和重型柴油車等高污染車輛作為防控重點。一方面,加速黃標車和老舊車的淘汰,另一方面,加強新生產車輛環保監管,將重型柴油車作為重點,嚴肅查處一批典型違法企業。
在提高城市環境管理水平方面,將強化對市政工程、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工業堆場等揚塵管控措施,進一步加強對渣土運輸車輛、露天燒烤、餐飲油煙的管理,控制好面源污染。聚焦“工業大院”,打掉一批違法排污和不能限期達標排放的企業。
在加強區域聯防聯控方面,將不斷深化重點區域聯防聯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力爭用三個五年左右時間推進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依次達標。
在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方面,將著力指導地方提高應對重污染天氣的能力。包括根據預測的情況及時預警、按高級別預警執行,并提醒公眾做好健康防護;推動重點區域統一重污染天氣的預警分級標準,細化響應流程;進一步提高應急措施的操作性和有效性,指導地方加強應對。
(三)深化落實各項改革舉措。
一是開展中央環保督察,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目前對河北省的督察試點已接近尾聲,今年將對15個左右省(區、市)開展督察,計劃兩年內完成一輪對省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的環保督察巡視,實現全國各省(區、市)全覆蓋。對于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還將報請國務院同意后開展專項督察。同時,我部要求各省(區、市)環保部門今年對30%以上的市級政府開展綜合督查,強化環保督政。到2020年各省(區、市)完成一輪對市縣黨委政府及其部門的環保綜合督查。
二是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是黨中央在生態環保領域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對我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強環境監管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可以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一些地方輕環保、干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問題。今年將開展以省為單位的地方垂直管理試點,在2018年省級政府換屆前基本完成此項改革,為“十三五”工作留下空間和時間。
三是監測事權上收,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到2018年,我們將全面完成國家環境監測站點及國控斷面上收工作。到2020年,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做到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
四是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目前正在浙江、江蘇兩省開展試點,今年將在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管理基礎較好的火電、造紙兩個行業和京津冀地區推行。2017年底前,建立管理制度框架和管理平臺,對國控重點污染源率先完成排污許可證核發。到2020年,完成全國固定工業源核發。
五是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將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PPP、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治理等方式,大力推動綠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讓節能環保產業成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新動能。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展基金,撬動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
(四)強化環境法治保障。
將持續加大執法力度,通過5年時間初步形成守法新常態。今年將繼續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全面落實新《大氣污染防治法》,堅持“督政”與“督企”并舉、“嚴打違法”與“規范執法”并重,提高環境執法效能。以打擊惡意違法排污和造假行為為重點,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依法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對排污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加強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和執法稽查,提升執法水平。
(五)大力推進全社會共治。
環境問題屬于公共利益范疇,每一個公民,既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既是良好生態環境的享有者,也是保護者。唯有“共治”才能“共享”。每個人的身體力行,看似微不足道,卻可以匯成保護環境的巨大能量。
在這里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黑嘴鷗保護使者劉德天的故事, 他是遼寧省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會長、遼寧省環保志愿者聯合會副會長。1991年,劉德天為保護瀕危鳥類黑嘴鷗和它賴以生存的環境,創建“黑嘴鷗保護協會”,成為我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二十多年來,他不畏艱苦,考察黑嘴鷗繁殖地,大量撰文介紹黑嘴鷗,為宣傳、保護黑嘴鷗傾注了巨大心血。創新環境教育模式,打造出包括文學、美術、攝影、書法、歌曲、舞蹈、刺繡等18門類黑嘴鷗文化,其中《黑嘴鷗救罕王》、《黑嘴鷗救鳳凰》、《黑嘴鷗救漁民》三篇傳說,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他的努力下,50萬余畝黑嘴鷗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黑嘴鷗的數量由1990年的1200只增加到如今的8000余只,創造了民間環保組織保護瀕危物種的成功案例,他也當選為“2012~2013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一個人持之以恒地開展20多年的工作,感染了我們很多人一起加入到環保工作中。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每一個人的貢獻和成績。
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保障公眾知情權、監督權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要全面推進大氣和水等環境信息公開、排污單位環境信息公開、監管部門環境信息公開。健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機制。建設國家污染源數據庫,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網絡舉報平臺和制度,構建國家統管、四級聯網、面向公眾、社會公開的信息平臺,把政府和企業同時放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的監督和考評,讓每個人都成為保護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
繼續加大對公眾參與工作的推動力度,動員公眾積極踐行低碳、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自覺從自身做起,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一張紙等小事、身邊事做起,積極參與少開一天車、空調26℃、光盤行動等環保公益行動,為環境質量改善做出自己的貢獻,真正形成全民環保的生動局面。
|
相關文章
- CIEPEC 2017: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2017-06-12
- GEP Research參展CIEPEC 20192019-03-13
- 全球環保研究網參展環保產業協會CIEPEC 20202020-06-19
- 戰略規劃 | 環保產業業務規劃2021-03-08
- 碳排放與碳中和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1展望)2021-04-02
- 垃圾填埋場治理修復行業研究2022-03-17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