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答記者問
時間:2015-08-03 09:35來源:工信部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編制《行動計劃》是如何考慮的?《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行動計劃》包含哪些主要任務?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為進一步了解《行動計劃》的有關情況,近日,記者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
一、請簡要介紹《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
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是我國重化工業集中的重點區域,也是產生工業固體廢物和再生資源高度集中的區域。2014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生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含廢石)23.7億噸,其中北京0.5億噸,天津0.2億噸,河北15.7億噸,山西2.7億噸,內蒙古2.8億噸,山東1.8億噸;主要再生資源(包括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橡膠、廢紙、廢棄電子電器、報廢汽車等)產生量4410萬噸,其中北京550萬噸,天津360萬噸,河北1080萬噸,山西580萬噸,內蒙古240萬噸,山東1600萬噸。大量工業固體廢物堆存,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十二五”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初具規模,年產值超過千億元。建設了承德等一批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形成了廢金屬、廢塑料、廢電子電器等回收利用集聚區,培育了北京金隅等一批綜合利用龍頭企業。但是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產業規模小,從事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企業多以中小型為主,產品附加值低,無法獲得明顯的規模效益,缺乏市場競爭力;二是產業發展存在技術瓶頸,缺乏大規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有帶動效應的重大技術和裝備;三是產業分散,綜合利用企業與上游企業主營業務關聯度低,在區域上尚未形成高效有機產業鏈,區域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四是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品市場、政策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協調。
今年4月25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將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協同發展的目標、方向、思路和重點,是指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工業綠色發展,我們深入分析全國及京津冀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現狀和形勢,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作為全國工業固廢和再生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條件通過區域協同在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我們決定啟動《行動計劃》。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北京工業企業逐步轉移,京、津建材市場為周邊地區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生產建材提供了廣闊空間。周邊地區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為北京產生的大量再生資源提供了利用途徑。實施《行動計劃》,發揮地區間優勢和潛力,構建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體系,有利于減緩京津冀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有利于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建立區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實現區域產業轉型增長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二、請問編制《行動計劃》是如何考慮的?
去年以來,我們組織六省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以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中國物資再生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協會再生金屬分會、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啟動研究編制《行動計劃》,歷經思路研究、確定框架、專題研究、文稿起草、規劃銜接、專家研討等階段。編制過程中,為準確把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特點,合理提出有關內容,實地調研了50多家企業,征求了六省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部內多個司局意見和建議。最終形成的《行動計劃》凝聚了各方共識,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行動計劃》擬訂過程中,主要突出了5個方面考慮:一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中面臨的技術、產品、市場、政策等方面突出問題。二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面臨著產能過剩、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傳統競爭優勢減弱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亟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在此背景下,積極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依托各地區資源、區位優勢,統籌規劃各區域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建立優勢互補的產業布局。四是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鏈,推動建設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平臺。五是強化試點示范,開展先行先試,建設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和項目,在體制機制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行動計劃》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精神,加強與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十二五”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規劃、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技術推廣及裝備產業化)實施方案、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等規劃銜接的同時,注重了與六省市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協調。同時,《行動計劃》突出了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圍繞所提出的主要目標,將主要任務細化到示范基地和園區、重點建設項目、產業轉移項目、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落實到相關政策中。
三、請簡要介紹《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區域協同發展和綠色轉型的要求,提出了《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
總體思路是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為主線,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和再生資源利用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以基地、園區和重點企業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以機制政策創新為保障,完善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區域功能定位,充分發揮京津市場優勢與河北資源優勢,建立區域間協調發展新模式,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化、高值化、集約化發展,充分發揮資源綜合利用對保障資源安全和防治環境污染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
——堅持政策引導。深化區域間聯動工作機制,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充分依托資源、區位優勢,統籌規劃各區域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建立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
——堅持市場主體作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突出各地區資源、技術、人才、資金、市場及產業發展優勢,構建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推動形成對區域經濟發展有重要帶動作用的產業集群。
——堅持創新驅動。以打造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鏈為著力點,加快建設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平臺,加強先進適用技術工藝裝備開發和推廣,解決制約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瓶頸,提高高端產品比例和產業競爭力。
——堅持重點推進。充分考慮各地區、各行業資源稟賦、綜合利用水平、產品市場特點,以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示范基地、國家和省級循環經濟園區、龍頭企業為牽引,重點推進尾礦、粉煤灰、冶煉渣、再生資源等區域協同利用。
考慮到《2015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行動計劃》設定了三年的實施期限,提出了到2017年具體的量化指標:即建設10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協同發展示范基地,15個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示范園區,50個能夠支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格局的重點示范項目,培育30家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平臺,形成跨區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新模式,建成全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創新發展的先行示范區。實現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4億噸,加工利用再生資源2000萬噸,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0萬噸,減少細顆粒物排放2000噸,減少化學需氧量7000噸,節水7000萬立方米,減排氨氮及其他水體污染物3000噸,減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植被破壞和土地占用5萬畝。
|
相關文章
- 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修訂征求意見2019-10-12
- 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20年本)2020-07-22
- 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2020年本)2020-07-22
- 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21〕381號)2021-04-01
- 《“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發改環資〔2021〕969號(全文下載)2021-07-08
- 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目錄(2021年版)2022-02-09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