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解讀之技術篇
時間:2016-06-02 13:28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解讀之技術篇
立足國情 綜合防控 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
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
土壤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其質量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我國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同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歷史欠賬較多。因此,需要運用系統工程思路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和謀劃。
一是打牢工作基礎,推動形成依法治土、科學治土格局。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存在污染底數不清、法律法規缺位、標準體系不健全、監管能力薄弱、科技支撐不足等問題。《土十條》提出了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加快推進立法、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建設監測網絡、加大科技支撐力度等任務措施。通過加快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貫徹落實依法治國要求,有效解決土壤污染防治無法可依的突出問題。組織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摸清土壤污染底數。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狀況和變化趨勢,為實現科學治土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強化風險管控,堅決守住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底線。與大氣和水相比,污染物更難在土壤中遷移、擴散和稀釋,同時土壤污染具有累積性,且由于重金屬難以降解,導致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另外,土壤中的許多有機污染物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降解。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成本高、見效慢,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污染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的投入比例約為1:10:100。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均制定了嚴格的土壤環境風險管控制度。《土十條》明確提出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的總體思路,提出強化未污染土壤保護、加強污染源監管等措施,嚴控新增土壤污染,確保現有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對于受污染耕地,按照不同污染程度,分別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實現安全利用;對建設用地,提出嚴格環境準入,實施分類別、分用途管理,防范土壤污染對人體及生態環境造成損害。
三是突出問題導向,嚴控增量、管好存量,實現閉環管理。國內外實踐表明,解決好土壤污染問題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針對當前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土壤環境問題,《土十條》以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為重點,明確監管的重點污染物、行業和區域,對耕地和污染地塊提出更嚴格管控措施。同時,為實現土壤環境差異化管理,針對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別提出相應管控要求,實現所有土地類別全覆蓋;在具體措施上,對未污染的、已污染的土壤,分別提出保護、管控及修復的針對性措施,嚴控新增污染,逐步減少存量,實現閉環管理,不留死角。
四是切斷污染來源,推進工業、農業、生活源全防全控。土壤作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終受納體,來源復雜,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土十條》提出,嚴控工礦污染,建立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嚴防礦產資源開發、涉重金屬行業、工業廢物處理和企業拆除活動污染土壤。控制農業污染,加強化肥、農藥、農膜、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和灌溉水水質管理。減少生活污染,做好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整治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在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部分城市開展污水與污泥、廢氣與廢渣協同治理試點,探索土壤與大氣、水污染協同防控模式。
五是明晰各方責任,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共治體系。土壤污染防治需要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協同共治體系,多措并舉,推動各方積極主動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土十條》提出了強化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責任、落實排污企業主體責任、構建多方參與的土壤環境治理體系等措施。通過建立終身責任追究機制,落實政府、企業責任。
摸清底數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務
為提高各類防控措施的針對性、實效性,減少管理和治理修復成本,必須首先開展詳細調查,確定污染土壤的邊界范圍、污染程度、污染物類別等,并以此為據,制定針對性管控措施。
一是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目前,我國已開展過的相關調查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和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等。其中,2005年至2013年,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開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初步掌握了全國土壤污染的基本特征和格局,調查面積約為630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調查精度為8km×8km,林地、草地調查精度為16km×16km,未利用地調查精度為32km×32km。總體而言,現有各項調查的精度難以滿足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的需要,為進一步提高調查精度,在已有相關調查的基礎上,《土十條》提出要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摸清土壤污染底數,為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基礎支持。
二是建設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目前除環保部門外,開展土壤監測的部門還有農業、國土部門。環保部門開展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以農用地、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狀況為主,農業部門以耕地地力為主,國土部門以測定土壤中礦物元素及其他無機指標為主。目前,環境保護部正在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建設,在全國布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基礎點位和風險點位。其中,基礎點位布設以耕地土壤為主,覆蓋我國東北平原主產區、黃淮海平原主產區、長江流域主產區、汾渭平原主產區、河套灌區主產區、華南主產區和甘肅新疆主產區等七大糧食主產區;風險點位布設覆蓋工礦企業周邊、設施農業集中區、污灌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其中,京津冀區域以城市“退二進三”遺留遺棄場地為重點,珠三角地區以化工、電鍍、印染等重污染行業企業為重點,湘江流域和西南地區以重有色金屬、磷礦等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為重點。
|
相關文章
- 2017年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評述和2018年發展展望2018-03-27
- 全國人大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公布(涉及土壤、固廢)2018-05-03
-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環保類)2018-09-10
- 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相關政策匯總(國家篇)2019-04-15
- 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已下達280億元2019-12-05
- 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審議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全文實錄2020-10-22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