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分析(2016-2017)
根據全球環保研究網發布的“土壤修復研究專題 | 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分析(2016-2017)”,對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及土壤監測進行的分析: 一、土壤修復市場 中國的土壤修復產業起步于“十一五”時期,“十二五”期間進入導入期,2015年開始爆發式增長,整體仍處于產業發展初期,市場規模不足百億。2006-2009年間,中國土壤修復項目增長緩慢,每年項目總數不超過20個。2010年起,項目數量增長至20-60個/年,2014年起土壤修復項目顯著增長,2015年中國土壤修復項目超過100個,土壤修復合同額達到21.28億元,比2014年的12.74億元增長67%。從2007年到2015年中國土壤修復合同額從2.05億元上升到21.28億元,累計約為99億元,。“十二五”期間市場發展迅速,期間土壤修復累計約為80億元。 土壤修復可依據土地類型分為耕地修復、場地修復和礦山修復。前期出臺的“土十條”對耕地修復提出了明確要求。“土十條”提出要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區域優先組織開展治理與修復;其他省份要根據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環境風險及其影響范圍,確定治理與修復的重點區域。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針對典型受污染農用地、污染地塊,分批實施200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土十條”雖未對場地修復和礦山修復提出更為具體的修復目標,但考慮到污染情況、修復需求趨勢及模式,場地修復和礦山修復擁有較大增長空間。 整體來看,據全球環保研究網測算,中國“十三五”期間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容量為724.5億元,其中,耕地修復150億元,場地修復488億元,礦山修復86.5億元。中國土壤修復行業投資價值點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通過房地產帶動污染場地修復、農業用地修復以及礦山危險品污染修復。其中:工業污染場地修復具備較好的盈利模式,而農業用地修復以及礦山危險品污染修復盈利模式尚不明確,較為依賴財政資金。 1)污染場地修復——模式相對清晰 在城市污染場地修復領域,參與企業眾多,受污染土地獲得修復后擁有較高的經濟價格,盈利模式清晰。 2)農業用地修復——仍處于試點階段 相比于污染場地修復,農業用地修復更為復雜,修復后的地塊經濟價值相對較低,項目落地仍然緩慢,目前國內企業基本處于試點階段,行業市場仍待挖掘。在盈利模式、資金、技術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 3)礦山修復領域 礦山修復尚未成為現階段關注重點,“土十條”中未對礦山治理做重點說明,目前仍以監管防治為主。 二、政策環境 針對逐漸凸顯的土壤污染問題,各級政府日益重視,相關政策陸續出臺。2009年環境保護部等九部委提出《關于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2009〕61號),要求涉重金屬污染物的企業妥善解決歷史遺留的重金屬污染問題;2012年6月國務院下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把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列為環保產業十大關鍵技術之一;2014年,環境保護部門編制了《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并組織實施,其重點之一就是實施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2015年環保部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將農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及環境保護專項支出等納入立法主要內容。2016年5月,國務院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各省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確定重點任務和工作目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這些政策都預示著國內土壤修復產業發展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政策條件。 自2016年5月,國務院發布“土十條“以來,截至2017年3月初,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遼寧等23省(區、市)已印發省級工作方案。 三、行業標準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缺乏相關標準制約了行業的標準;近年來,中國先后出臺多項土壤修復相關標準,規范行業發展,利于行業的長遠發展。 四、區域市場 中國的土壤修復行業具有很明顯的地域性。南方的土壤修復工程數量明顯多于北方,政府重視度更高,發展相對成熟。其中,江浙地區的土壤修復工程多為化工企業污染場地,而重金屬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兩省。 當前,中國土壤修復市場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湘江流域、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其中,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和耕地污染較為嚴重,政策支持力度大;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經濟發達地區,對污染土壤修復再開發的力度較大,項目主要集中在這些區域。與此同時,江西、云南、內蒙古、甘肅等地區,每年發布項目的數量與金額都在不斷增加。土壤污染與治理市場已呈現由重污染區域和經濟發達地區逐步向中部、西部發展的趨勢。 五、企業 近年來,土壤修復的巨大市場吸引了眾多新進入者,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從2011年的20多家,迅速增長到2013年的300多家,到2015年中國有900多家企業的業務涉及土壤修復行業,在2014年約500家企業的基礎上翻了將近一番。目前在中國開展土壤修復工程所需的資質是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資質。而在水處理和大氣污染治理行業,都有專門的專項治理資質和運營資質。相比前兩者,土壤修復的準入門檻較低,缺少針對性和專業性的行業資質,因此行業參與者眾多。但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企業工程經驗少,長時間虧損經營,無論從工程數量還是合同額角度,目前8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幾家大公司占領,包括建工修復、高能環境、永清環保、中節能大地等。 整體來看,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競爭格局相對分散,行業整體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出現技術能力有顯著優勢的公司。2007-2016年累計成交金額小于1億元的企業數量占比達到92.05%,成交金額大于1億元的占比不足8%。其中建工修復、高能環境、永清環保、中節能大地、上田環境等比較有代表性,且基本上屬于“全能型”公司,業務范圍覆蓋場地調查及風險評估、修復工程實施等。但上述企業也僅在某些地區、某一類土壤污染中擁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六、“十三五”土壤監測市場 由于土壤流動性較差且污染物成分復雜,土壤監測網點較大概率將依賴基于實驗室的取樣檢測為主,而非連續在線監測設備,土壤監測設備需求龐大。根據當前主要土壤監測設備價格,每個監測網點平均設備投資約在20萬元左右,以此價格估算未來五年土壤監測設備市場增長空間可達320億元。 整體來看,據全球環保研究網測算,“十三五”期間中國土壤監測市場空間為7984億元,其中土壤監測設備市場空間為320億元,第三方運營服務市場空間為478.4億元。 |
相關文章
- 中國土壤修復產業健康發展建議2018-03-15
- 2017年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評述和2018年發展展望2018-03-27
- 全國人大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公布(涉及土壤、固廢)2018-05-03
-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環保類)2018-09-10
- 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已下達280億元2019-12-05
- 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審議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全文實錄2020-10-22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