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借鑒歐盟技術經驗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2)
時間:2016-06-21 10:54來源:環境報 作者:信息發布 點擊:
次
借鑒歐盟技術經驗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
歐盟技術管理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重金屬污染防治起步較晚,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全面啟動重金屬污染防治攻堅戰。根據環境保護部公布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考核結果》,截至2014年底,全國5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20.8%,規劃重點項目完成72.4%。但是,近30年涉重金屬產業的快速擴張,造成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高位水平,部分地區控制新增排放量壓力大,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與2007年相比呈明顯上升趨勢,重金屬環境風險隱患依然突出。
我國重金屬污染防治面臨長期性和艱巨性,大幅度降低重金屬排放量仍是首要任務。當前,應充分借鑒歐盟重金屬污染防治的技術管理制度和相關經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重金屬污染控制途徑。
一是完成我國技術管理機制的頂層設計,細化現有相關法律。
我國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中對環境技術的具體要求較少。《環境保護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文件均未提及最佳可行技術,環境技術管理頂層設計缺乏,導致推動最佳可行技術(或同類技術文件)實施的法律基礎薄弱。
為全面、有效地推動綜合污染防治工作,應在法律框架下明確最佳可行技術(或同類技術文件)體系的地位和作用,將最佳可行技術嵌入國家和地方的環境管理體系,明確規定最佳可行技術作為污染物排放標準、清潔生產標準、工程技術規范編制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必須以最佳可行技術為基礎和前提,制(修)定環境排放標準。重點建立與BAT推廣應用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將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管理制度提升到法律層面。
二是設計相對完整的制度鏈條,建立最佳可行技術(或同類技術文件)落地的制度。
我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整體呈現碎片化管理的特征,最佳可行技術管理文件在技術管理體系中孤立存在,缺少和其他制度的聯動。環境技術對環境管理的技術支撐力度不夠,缺乏完備的環境技術支撐體系和管理機制,整體實施效果不佳。應將最佳可行技術BAT嵌入排污許可證,加強最佳可行技術與國家或區域重金屬污染減排實施方案、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工程分析、清潔生產審核中的中高費方案等其他管理制度的聯動。基于最佳可行技術提出不同行業、不同類型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比較不同生產工藝環境影響程度,判斷企業清潔生產水平,并以此作為頒發企業排污許可證的依據,推動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升級,從源頭降低污染物產生排放量。
三是建立專業化的技術文件制定系統,包括機構、人員和標準化評估方法等。
目前我國技術篩選主要依靠專家打分法,難以保證篩選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導致篩選確定的最佳可行技術魚目混珠,有些甚至是行業通用的一般技術。應統一技術指標的獲取方法,提高數據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可比性;改變目前以專家評議為主的技術篩選模式,制定科學、有效的技術篩選方法,通過科學的數據對比,篩選出最佳可行技術。
四是引導形成環境技術管理的外部監督環境,強化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
相關文章
- 到東南亞做垃圾處理 是門好生意嗎2019-07-23
- VOCs專委會 & GEP Research:VOCs治理及監測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19-10-14
- 2020年全球和中國碳排放量結構對比2021-04-07
- 習近平: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 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2021-04-23
- 中國正式接受《〈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2021-07-06
- (2023)蘇02民初482號(上海卓卓與DedeCMS侵權判決書下載)2024-03-05
推薦文章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政策法規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