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德國五十年治霾思路
談到德國,我們常常會想到它強大的汽車業、鋼鐵制造和大規模的工業園。不論你用于撰文的鋼筆,還是家用的凈水壺,德國的技術和工藝總能讓我們走在生活的前列,但即便是如今藍天白云常在的這樣一個國家,在上世紀依然也經歷了談霾色變的時期。 空氣污染在上個世紀初期其實是個并不起眼的詞兒,因為它總是看起來離我們生活很遠,感受并不深刻,直至它給人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之后,空氣污染治理才成為人們誠惶誠恐的行動目標。當然,德國也不例外。 在1960~1970年代,德國曾一度面臨相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尤其是以煤鐵重工業著稱的魯爾區。這個工業區位于德國西部,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機械制造業,工業產值一度占全國的40%。 而在1962年12月,魯爾區首次遭遇嚴重霧霾天氣。當時,部分地區空氣SO2濃度高達5000μg/m3,因霧霾而殞命的超過150人。也正因這次重大的傷亡,讓德國政府和人民開始認識到治理霧霾的必要性和嚴重性。 科技治霾 綠色經濟不斷發展 治理霧霾是不少國家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共同課題。在這道題的解題方法上,不少國家把制定法律和完善管理機制作為重心,德國在這方面也同樣下足功夫。但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還另辟蹊徑,選擇了在科技治霾上尋找大氣治理的突破口,成效斐然。 隨著空氣污染治理的進程,法律和制度變得越發嚴格,德國各類企業的環保技術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蓬勃發展。德國不僅逐漸加強空氣凈化處理等環保產業;同時也強化分析研究空氣污染的源頭、應用各種現代化的檢測手段、實時在線監測污染源等舉措。到2016年,德國聯邦和州一級機構共設立約650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各地的路邊豎立著一個個灰色盒子,上面裝著像天線一樣的感應器。這些感應器其實叫“空氣指針”,是市區嗅覺靈敏的“鼻子”,成為空氣質量監測站點的一部分。它可以對城市里的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顆粒物進行測量,并計算和傳送相關數據。此外,各地環保部門每天會將各個監測站的數據匯總,并在網站上公布空氣質量狀況,內容包括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等。 除了利用科技裝備來精準測量城市空氣指數,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則是德國科技治霾的重要方向。 在德國聯邦政府的推動下,各級政府都積極推行新能源使用,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支持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2002年德國政府頒布了《環境相容性監測法》,具體規定了發展新能源過程中要注意保護環境,比如規定風力發電裝置要選擇符合生態和合適環境的地方進行安裝。在積極推廣新能源的同時,也注意防止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可能帶來的環境破壞。隨著科技進步,德國不少地區空氣轉好,聯邦政府于2010年推出“能源方案”長期戰略,繼續推廣綠色能源使用。到2016年初,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已超過30%,可再生能源發展已經超過核能,成為第二大電力來源。 德國作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制造王國,各大汽車制造商數年來一直致力于研制更節能的環保汽車,一些小企業也積極參與研發,嘗試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因此通過科技治理空氣污染給德國工業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生意。2007~2010年,德國綠色經濟產業平均每年增長12%。2011年,德國在環保和能效領域的市場達到3000億歐元(約合22000億人民幣)。 除此之外,政府還設立專門的政策性銀行為新能源發展提供優惠貸款,來鼓勵民間參與新能源創新。這樣,通過科技來治霾得到政府、社會和大眾的支持,成為的德國空氣環境良好的制勝法寶。 |
相關文章
- 國外(日本、英國、美國、德國)如何破解垃圾焚燒難題2016-12-16
- 德國為什么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回收體系2017-02-06
- 德國電子垃圾回收率超過45%2017-04-17
- NO2排放緣何成為英國空氣污染元兇?2017-05-16
- 墨西哥通過能源轉型治理空氣污染2017-08-09
- 德國城鎮水管理法律的發展——供水保障和污水處理2017-08-18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