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方案全文】(4)
(四)強化應用,依法追責。 11.加強監測評價結果應用。 建立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充分運用監測和評估結果,將生態環境質量動態變化情況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評比及生態補償的依據,為環保督查、生態環保考核、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政府督查室、市審計局等) 12.開展生態環境同步監測與執法。 加強“測管協同”,實現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市和區縣(自治縣)環境保護部門依法履行對排污單位的監管職責,依托污染源監測開展監管執法,建立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快速響應機制,根據污染物排放和自動報警信息,實施現場同步監測與執法。(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林業局、市國土房管局、市水利局、市城鄉建委、市農委、市規劃局等) 13.加強對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 落實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的法律規定,各有關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環境監測設備運營維護機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對其出具的監測數據承擔法律責任。建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核查、部門查處及第三方評估機制。嚴格執行《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嚴肅查處故意違反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黨政領導干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嚴肅處理。(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及有關行業監測機構主管部門) 嚴格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名錄管理,加大監管力度,依法查處違法行為。建立環境監測機構分級評價與分類管理機制,對環境監測機構實施動態管理,實行環境監測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黑名單”管理制度,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監測機構,依法取消其資質。(責任單位:市質監局、市環保局及有關行業監測機構主管部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明確職責分工、實施步驟和完成時限,落實各項任務。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組織開展本系統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現狀調查,梳理現有監測點位、指標和監測評價技術標準規范,制定本系統工作方案和實施計劃。(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國土房管局、市城鄉建委、市交委、市水利局、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市林業局、市園林局、市公安局、市氣象局、各區縣人民政府) (二)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 根據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法律法規出臺情況,適時開展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立法調研,研究制定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管理辦法、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辦法、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規定等生態環境監測法規制度。建立完善污染源、大氣、水、土壤監測等領域適應地方實際的監測方法標準。(責任單位:市政府法制辦、市質監局、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委、市國土房管局、各區縣人民政府) (三)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和運行投入機制。 根據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一致的財政保障機制,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與運行及其相關工作所需經費足額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重點保障。探索建立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運行、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投融資機制,采用委托運營、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公私合作等市場化方式,依托市環保局現有平臺,引導更多社會資本融入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運行和維護。(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各區縣人民政府) (四)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強化環境監測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屬性,明確機構設置、職能任務、編制配備和財政保障方式等,加快推進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強化環境遙感監測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機構隊伍與能力建設。貫徹落實國家環境保護監測崗位津貼政策。制定生態環境保護人才發展培養規劃,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隊伍建設。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綜合能力建設,重點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監測數據質量控制、遙感監測、環境應急監測、機動車檢測與輻射監測、預報預警監測、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大數據平臺等能力建設。貫徹落實《環境保護部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環發〔2015〕20號)等文件要求,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制度化、規范化。(責任單位:市編辦、市人力社保局、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各區縣人民政府) (五)強化監測科技創新能力。 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生態環境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生態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和環境監測熱點問題研究,為環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將生態環境監測產業作為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引進優勢企業、培育龍頭企業等途徑,盡快完善物聯網、監測設施設備制造等完整的產業鏈,支持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國產化監測儀器設備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推廣應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加強與生態環境監測經驗豐富、技術領先的國家交流,委派專業人員參加環境監測經驗及技術海外培訓、考察、國際論壇等。通過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我市環境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創新能力。(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環保局、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商務委、各區縣人民政府) 抄送:市委辦公廳,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市政協辦公廳,市高法院,市檢察院,重慶警備區。 |
相關文章
- 海南省生態環境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5)2019-02-28
- 《2019年四川省城市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監測方案》2019-05-29
- 2019年北京市應當安裝水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的重點排污單位名錄(202家企2019-09-09
- 重慶市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2019-09-25
- 《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規劃(2019—2020年)》2019-12-03
- 《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2020年5月1日起施行)2020-05-02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