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環保企業實踐混合所有制 對企業、行業發展影響可期
傳統細分領域已成紅海,新的成長領域強敵環伺,身處第一梯隊的民營環保企業,如果還是在原有平臺上進行簡單的項目積累,依賴既定的商業模式,那么面臨的不僅是發展空間有限,而且很快就會喪失優勢 就在不久前,東江環保這一危廢領域的民營龍頭“易主”國企的消息又一次引發業內關注。廣東省國資委旗下的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晟公司”)成為其新控股股東。 正處于深度調整期的環保產業,“大魚吃小魚”等各類并購交易已非常普遍。不過,細分領域民營龍頭企業被納入行外大型國企經營版圖的新聞,還是會成為業界“頭條”。 就在一年多前,啟迪科服以70億元將桑德環境收入囊中,開啟了業界對環保企業混合所有制實踐的討論:是“招安”還是強強聯合?優秀民營企業看重國企的哪些優勢?雙方聯手將帶給企業和行業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將隨著更多實踐而逐漸清晰。 國進民退已改變產業競爭格局 盡管在企業類型、體量規模、發展路徑等方面,桑德和東江有著諸多差異,但都同屬少數在其領域具備相當競爭力和進取心的優秀民營上市公司。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企業家創業開始,歷經經濟起落、行業動蕩,已經在區域服務網絡、融資渠道、自有技術、品牌價值等方面,形成了突出優勢。不過,在急劇變化的產業競爭格局面前,原有的發展模式和優勢正在受到沖擊和挑戰。 當前,無論是在商業模式成熟的城市污水、固廢處理領域,還是在一些處于快速上升期的細分領域,都有很多來自行業內外、來勢洶洶的競爭者。特別是不差錢、資源多的央企、國企的大量涌入,使得環保行業的“國進民退”已成定局。 由于環保板塊已成為國企多元經營、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上佳選擇。從去年開始,“國字號”企業紛紛通過成立子公司或并購方式,深度參與環保業務。而記者最近聽到的一個說法是,所有中字打頭的企業,估計都會涉足節能環保或新能源產業。 盡管在技術、實踐上缺乏積累,這些“外行”卻因為非常明顯的融資優勢,與地方政府的天然“親近”等因素,在地方招投標市場上獲得青睞;而為了迅速轉型和開拓市場,他們往往采取非常激進的競爭策略,可以顛覆行業既定的成本收益模式,更成為有效的“加分項”。 除了單個治理項目,“國家梯隊”在黑臭水體、海綿城市建設等體量巨大的環境綜合整治領域,其拿單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這一輪PPP已成國企盛宴,而對一些頗具成長性的環保產業細分領域,他們切入的速度也不慢。 比如,對傳統的污水處理、垃圾焚燒已無心戀戰的桑德,近年來不斷調整業務方向謀求轉型。其中,再生資源是他們重點布局的板塊之一。但自2015年以來,這個行業接連不斷的資本大事件中,就不乏央企國企的身影。 去年4月,中再生借殼秦嶺水泥上市,主營業務調整為電子廢棄物拆解處置。6月,葛洲壩集團旗下子公司綠園科技與大連環嘉集團共同出資,設立葛洲壩環嘉再生資源有限公司。 而對于東江而言,本身所處的危廢領域正在迎來一個跑馬圈地、群雄逐鹿的大時代。隨著兩高司法解釋、新環保法的落實,環境監管牙齒日漸鋒利,大量隱形的工業危廢處置需求正在顯現。一方面,處置能力缺口巨大,行業利潤較高;另一方面,項目批準權力下放,區域性市場開拓成為可能,危廢行業的市場擴張動力已經開始爆發。 東江的領跑優勢不僅要遭遇老對手們的挑戰,行外的“野蠻人”帶來的壓力更不容小覷。去年的一次專業論壇上,東方園林相關負責人就曾袒露野心:計劃用3年時間百億資金,要讓危廢處置成為公司重要業務板塊。 |
相關文章
- 債務危機下環保企業如何破解融資難?2018-07-25
- 2017年中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狀況分析2018-07-31
- 市場環境倒逼環保企業紛紛升級轉型2018-08-02
- 今年不少環保企業仍保持高速發展 多方共商有望緩解融資難2018-09-19
- 環境企業50強出爐:7家營收突破百億 占比僅14%(附50強榜單)2018-09-20
- 大氣環保產業全產業鏈分析及優化對策2019-07-24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