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修復產業健康發展建議(2)
促進土壤修復產業化和合理化健康發展的建議 提高土壤修復產業技術水平 土壤修復技術的驗證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修復技術的研發和示范必須在國家或地方環境監管部門嚴格監管和測試的條件下進行,待成熟后再商業推廣和大規模應用。例如美國的超級基金項目,除了能夠治理最嚴重的土地污染場地外,實際上起到了很好的新技術示范和驗證,在EPA的全程參與、可行性驗證和環境監管的綜合平臺下發揮作用,并有效推動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中國之前的863計劃、科技部門的修復示范項目等,都缺少環保部門以及監管支撐機構的驗證和有效跟蹤和監管,這大大限制了技術從小試到中試再到示范工程和大規模商業推廣的產業孵化鏈條形成機制。修復行業本身缺少創新機制、土地污染發現和責任機制不清、修復過程缺乏監管和約束條件,是行業技術需求度低,專業的國產化修復技術設備幾乎沒有市場生存空間的主要原因。環境監管部門必須切入土壤修復新技術、新設備的創新評估和檢驗,才能高效篩選實用技術,嚴格降低和防控二次污染,確保土壤修復工程產生正的凈環境效益。只有監管部門詳細掌握了修復技術的適用性和綜合效益評價方法,才有可能構建基于有效監管機制和綜合環境效益最佳的技術推薦、許可和促進機制。 合理化調整土壤修復產業組分的權重比例 由于土壤修復的個異性強和風險管理的精細化、全過程監管溝通特征,在歐美國家的修復產業中一般都是環境咨詢機構和產業處于產業金字塔的最頂端,占據至少l/3的產業比重并有效切入到土壤修復施工和檢測等硬工程領域;而精細化的全過程監控監管要求也有效帶動了環境檢測和污染物有效性/形態變化監測等子產業的壯大,土壤修復工程實施的份額一般占50%或以下的產業比重,并受到咨詢和監管機構的有效指導和約束。在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情況呈現出倒立三角形,項目總包公司一般占絕對優勢并在行業中具有最大的話語權,一些地方的土壤修復項目由大型施工公司把控并免費提供前期的方案編制和技術指導,檢測、咨詢機構以及專業分包公司的生存發展環境相對受到擠壓和限制。產生這一狀況的原因可能與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尚不成熟,沒有全過程精細化的管理機制和有效的 精準化資金投入和分配機制有關。而有效的控制產業中不合理資源配置機制以及“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需要行業自律和監管部門的疏導以及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的優化。 制度化土壤修復產業健康發展的評估考核 土壤修復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對土壤環境監管水平的提高、產業自身在技術裝備和從業人員等軟實力和硬實力方面的整體提升,以及全社會對創新型企業和產品的市場機制的鼓勵等基礎要素。在整個環境管理重前端審批、輕后期監管的大背景下,主要資金來源為房地產開發和中央專項資金的土壤修復項目,同樣存在輕環境調查、重修復工程,輕前期可行性分析、重項目最終達標驗收,輕治理修復資金下達前的深度技術方案分析、重資金執行率和財政年度考核的問題。除北京等極少數地方在驗收環節的技術規范要求有些突破外,全國針對環境調查、風險評估、目標設定、過程監管、驗收規范等全過程的評估考核仍有待加強。針對土壤修復工程客觀上的技術可行性、修復時限要求、修復目標設定、修復過程的質量控制、修復后土地可持續利用指標等評估考核機制、程序、技術規范等,仍基本上處于缺失狀態。現有的修復工程驗收內容要求和程序等缺少系統考慮,比如修復過程的物耗、能耗以及二次污染控制。修復后土壤的生態功能是否大幅退化,修復過程在穩定或固化目標污染物的同時是否引入了其他需要關注的問題。修復后土壤在目標污染物風險水平可接受的基礎上是否存在其他安全隱患,土地修復后是提高還是降低了土地可持續永續利用安全問題等。這套制度化的修復活動分析、評估和考核驗收體系是否合理和健全,直接決定了中國的土壤修復產業發展導向、市場空間分布、技術研發應用方向等。迫切需要構建符合中國現階段情況,同時考慮風險削減、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的土壤修復目標制定的決策機制和技術規范體系。 營造利于進入土壤修復產業的外部環境 第一,提供行業訊息和從業人員交流平臺。土壤修復行業在技術、規范、設備、材料、檢測、模擬等方面的技術集成度和創新要求高,土壤修復技術的改進和突破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變化。即使在科研領域,針對無機污染物、有機污染物以及一些新型污染物、納米材料等在包氣帶土壤、飽和含水層等環境介質中的賦存形態、遷移轉化和生物有效性等,也依然在不斷發展演進。因此,構建行業技術交流平臺的需求十分迫切并將長期如此。比如美國的SURF、CLIN-IN等網絡平臺,在技術交流、政策分析和人員培訓等方面,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打破僵化的行業、區域利益壁壘。目前強勢進軍修復領域的機構或公司包括:一是具有雄厚資金背景的集團化上市公司和已經具有近十年經驗的大型土壤修復公司,這兩類公司往往具有環保產業比較成熟的商務經驗或相關技術儲備;二是典型行業大型實業集團公司,如石化、鋼鐵、化工、有色金屬等,在中國實業經濟不夠景氣的前提下,這些國字頭的大集團也都瞄準了土壤修復產業的蛋糕;三是具有歐美日韓等先進技術裝備依托或者國內傳統的環保產業中小型公司,他們也希望基于自己在技術或市場上的一技之長在修復產業內淘金;四是原來在地質環境、巖土鉆探、大宗材料、環保機械等領域的專業公司,也希望結合自身的相近專業優勢向修復領域拓展。在當前土地財政和地價高額的時代,石化、鋼鐵企業巨頭,成立環境修復子公司,來修復自己造成的污染土地,他們會通過行業壁壘來限制非本行業的投資公司進入。一些省份或城市比較排斥外地企業進入,原因可能包括環境污染的信息不愿意擴散和扶持當地環保企業等。由于當前土壤修復行業幾乎沒有資質管理門檻,行業技術能力和產業化程度低,以國家和地方政府支持為主的財政轉移支付在市場化競爭環境中難以同時實現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撬動行業規模發展,因此加強行業自律,推動信息公開,形成多元化修復資金渠道和強化各級環保部門對土壤修復精細化環境監管領域的能力建設,建立規范化、制度化和透明化的行業體系是打破壁壘,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 健全有效預防土地污染的管理機制
在“十二五”之前,中國的工業固體廢物處置、污泥處理處置等基礎設施能力和監管水平也迫切需要加強,工業廢物和廢液違法傾倒的行為依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建立有效的土壤污染預防與預警機制需要全社會努力發展綠色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基礎,避免發展能源資源消耗集中的行業、次生污染排放嚴重的行業、相對低端的工業制造行業,杜絕和堅決制止工業生產環境長期不能有效管控。通過土壤環境詳查等手段有效解決在產企業土壤環境底數不清、擬搬遷或搬遷企業遺址尚未調查、大量已經轉換利用方式的歷史遺留污染場地信息缺失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農業生產和歷史遺留在環境中的污染物質對農村土地和河流生態的局部區域造成嚴重危害,農村土地污染的預防和預警機制、基礎能力和技術水平提高的需求也十分迫切。 |
相關文章
- 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2018-03-15
- 2017年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評述和2018年發展展望2018-03-27
- 全國人大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公布(涉及土壤、固廢)2018-05-03
-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環保類)2018-09-10
- 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已下達280億元2019-12-05
- 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審議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全文實錄2020-10-22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