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工業節能減排發展形勢展望(2)
二、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工業綠色發展方式尚未形成 首先,傳統制造業粗放發展模式導致工業能源資源消耗高。目前,我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約為40%左右,但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仍然高達70%左右。其次,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規模依然龐大導致污染排放總量居高不下。目前,工業領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占比仍然高達90%、70%和85%左右,工業領域的污染物排放主要來源于散燒煤和不清潔用煤,散燒煤和不清潔用煤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基礎制造工藝綠色化水平尚待提升。產品(零件)制造精度低,材料及能源消耗大。以鑄造為例,目前我國鑄件尺寸精度低于國際標準1-2個等級,廢品率高出5%-10%,加工余量高1-3個等級,噸鑄鐵件能耗為0.55-0.7噸標準煤,約為國際先進水平的1.5倍。 (二)企業、行業和區域節能減排發展水平不均衡 首先,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水平不均衡。“十二五”以來的工業節能減排措施以大企業為重點,通過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顯著提升了大企業綠色發展水平,但中小企業工藝裝備普遍落后,能耗、水耗、土地和礦產資源消耗相對較高,污染物排放量小面廣。其次,不同行業綠色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十二五”以來,國家重點抓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節能減排,對新興產業節能減排重視不足。例如電子工業爐窯能耗占電子信息制造業比重較高,但相對落后和能耗較高的窯爐設備仍在廣泛使用。第三,區域間綠色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綠色發展理念認識存在差異。根據每年發布的《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北京、青海、海南、上海、浙江、內蒙古、福建、天津、江蘇等地區綠色發展水平較高,而寧夏、甘肅和河南等地區綠色發展水平較低。 (三)科技創新對節能減排支撐不足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統工業節能減排綠色新工藝創新難度大,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綠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受到企業規模、運作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人才隊伍不穩定、基礎共性技術研發不足等問題。二是新興產業工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原始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在能源高效低碳化利用、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缺乏原創性技術。三是節能減排新技術推廣應用尚需加強。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受到市場信息不對稱、技術風險等方面的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四是工業綠色發展標準體系亟需完善。缺少適合于不同行業和地區的綠色發展標準,尚待完善強制性標準、優化推薦性標準、培育產業聯盟標準,現有標準的國際化水平不高。 (四)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繼續制約節能減排動力 自我國工業經濟增長逐步進入新常態,部分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企業效益下滑導致節能減排內生動力不足已成為長期問題。2016年以來,盡管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各月利潤都保持增長,但高耗能行業企業節能減排內生動力仍然不足。分行業看,今年建材產品價格溫和上升,但價格水平仍然較低,行業虧損面較大;鋼鐵、有色金屬行業受產品價格回升及去年同期基數偏低影響,二季度以來行業利潤實現了增長,但由于鋼鐵和有色行業供給過剩和下游需求不足導致的供需矛盾尚未根本性緩解,產品價格進一步回升壓力較大,企業融資難、成本高問題仍然突出,企業仍然無力承擔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帶來的成本上升。 |
相關文章
- 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相關政策匯總(國家篇)2019-04-15
- 李干杰:國務院關于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2019-04-22
-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詳解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意見2019-05-08
- 2019年砂石行業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9-07-17
- 大氣環保產業全產業鏈分析及優化對策2019-07-24
- 印刷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附編制說明)2019-08-26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