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全文】(3)
三、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四川是長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必須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把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為重點,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保護長江母親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九)扎實推進造林增綠。以川滇、秦巴、大小涼山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戰場,加快實現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灘造林全覆蓋。實施環成都平原生態帶建設工程,連片營造兼具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生態景觀林、特色經果林、速生豐產林、珍貴用材林。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在干流和重要支流建設一批基干防護林帶和林水相依景觀帶。以88個貧困縣為重點,穩步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加快盆地中部丘陵區攻堅造林,推進農田林網建設,加強飲用水源地、湖庫周邊和消落帶、河渠沿線綠化。支持利用工礦廢棄地、污染土地和其他不適宜耕作土地造林。積極營造碳匯林、血防林、風景林和國防林。探索建立省級綠化公益基金,支持金融機構依法開展造林信貸擔保業務。 大力推進身邊增綠。全面綠化高速公路、鐵路、國省縣道沿線及其可視范圍內的裸露土地,重點打造旅游線路、進出通道、互通立交、機場、車站、港口等區域綠化景觀,加快建設多彩通道。實施森林進城圍城,開展森林城市、園林城市、森林小鎮創建活動,建設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推進城區見縫插綠、立體增綠,新建城區要留足生態用地并同步綠化。縣城以上城區或城郊,原則上應建立供市民休閑游憩的森林公園或濕地公園。開展“百萬農戶種千萬棵樹”活動,加強村社進出道路、集中居住點、房前屋后、休閑地綠化。 堅持適地適樹,強化造林綠化種苗保障,大力推廣使用良種,嚴禁“一夜成林”“亂引濫繁”和盲目跟風改換樹種。 (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深入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實現天然林管護全覆蓋。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額管理。逐步提高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建立國有天然林總量管控制度,完善集體林公共管護制度。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全面落實保護森林資源任期目標責任制,建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雙增長”監測體系。推進森林管理綜合執法改革,依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規范改造低產低效林,有序改造退化防護林,推進林地立體復合經營。加強森林分類管理,嚴格保護公益林,集約經營商品林,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的采伐制度。以鄉土大徑級材和珍貴用材為主體,加快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加強森林火災和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完善森林保險制度。 (十一)推進江河濕地修復治理。發揮濕地作為“地球之腎”功能,全面保護所有自然濕地,開發提升人工濕地生態功能。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重點保護和建設若爾蓋濕地、石渠濕地、鹽源瀘沽湖、西昌邛海、遂寧觀音湖、眉山東坡湖、雅安漢源湖、瀘州長江濕地公園等一批示范基地。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生態補水,穩定和擴大濕地面積。 完善濕地保護網絡,依托河流、湖泊、沼澤灘涂、庫塘等濕地資源,劃建一批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城鎮規劃區內濕地納入城鎮綠線保護范圍,生態功能突出的典型濕地納入省重要濕地名錄。積極申報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探索開展濕地生態補償試點。 加強水生態保護,系統實施江河流域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連通江河湖庫水系,維持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加強長江生態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原則上禁止新建中小河流引水式水電站,積極修復遭受嚴重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實施水庫、湖泊“清水工程”。樹立生態修復增水意識,強化江河源頭、水源涵養區和重要水源地保護,維護江河生態健康。保護都江堰灌區耕地、森林和水質水量。 (十二)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實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加快劃定和保護基本草原,健全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規范草原征(占)用審核審批,嚴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確保基本草原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開展若爾蓋等國家草原公園建設試點。 實施退牧還草、草原鼠蟲害防治等重點工程,加強退化草原、鼠荒地治理,開展休牧、劃區輪牧圍欄、退化草地改良、人工飼草地、牲畜棚圈等建設,有效遏制草原退化。完善草場承包經營制度。 開展草牧業試驗試點,實施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合理發展草食畜牧業。科學推進人工飼草地建設,加強退化草地人工改良,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節水灌溉人工草地。支持高原藏區牧區與農區互動發展畜牧業,提高畜牧業發展水平。 (十三)加強脆弱地區生態治理。實施川西藏區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加強科技攻關和治理模式創新,有效遏制川西藏區土地沙化趨勢。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轉變沙區生產生活方式,合理發展生態產業。加強涼山、宜賓、瀘州等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有效提升林草植被蓋度。以金沙江、岷江—大渡河、赤水河干熱干旱河谷為重點,開展干旱半干旱地區植被恢復試點。 完善“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責任機制,同步推進道路、水電、建筑等工程創面植被恢復,加強礦區廢棄地、尾礦壩生態治理。增強災害預警能力,加強對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域的綜合治理、對生態脆弱區重大地質災害點的工程治理,有序推進災區生態修復。 (十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野生動物保護工程,推進瀕危動物棲息地、基因交流走廊帶保護修復和野化放歸基地建設。加強珍稀植物拯救性保護,建立極小種群植物園和物種基因保存庫。 強化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的進出口管理,規范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有效防范物種資源喪失和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嚴禁異地放生。加強典型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資源本底調查和評估,完善監測預警體系。 穩定和增加自然保護地面積,在長江干流、金沙江及長江一級支流等重要生態區域劃建一批自然保護小區。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保護大熊貓野生種群和棲息地為核心,以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為突破口,促進跨地區、跨部門管護資源有效整合,努力把大熊貓國家公園建成全球最為著名、最具影響的保護特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生態系統的國家公園。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標準化、管理信息化、經營規范化。
|
相關文章
- 四川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附編制說2019-07-19
- 云南省發改委:《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實施意見》2019-08-16
- 《四川省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2019-10-30
- 《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規劃(2019—2020年)》2019-12-03
- 四川省住建廳印發《關于加強建筑裝飾行業VOCs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2019-12-04
- 四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2020年1月1日起施行)2019-12-26
-
GEP Research中國高鹽廢水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通過市場調查研究及深度分析,對政策、市場前景及趨勢,區域市場需求、供給競爭、技術研發、產業鏈及成本價格進行多維度洞察研究。[詳細]

- [政策法規] 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
- [產業信息] 2025年新版《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發布
- [產業信息] 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進行交易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 [產業信息] 視頻丨我國約九成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
- [政策法規] 工信部《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
|
|
|
|
|